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九月,李世民来到庆善宫,这是李世民的出生地,于是他感慨万千,摆开宴会,在舞台上唱歌跳舞,观众坐下来大声说话。
这是一件好事。当时在同州刺伤历史的尉迟敬德也参加了宴会。是尉迟敬德在这场热闹的宴会上泼了一勺冷水。宴会的座位是有序的。由于尉迟敬德的贡献,他应该坐在前面,但前面已经有人了。尉迟敬德勃然大怒,当着大家和皇帝的面吵架:“你在前面做了什么贡献?你敢坐在我前面!”
尉迟敬德可谓李世民的心腹爱将。投靠李世民后,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多次拯救李世民的生命。他在战场上多次取得战功,在玄武门的变迁中也取得了第一功。尉迟敬德敢于在宴会上大放异彩。
任城王李道宗坐在旁边,看到尉迟敬德情绪激动,就像劝说两句话一样,不要把事情做大。尉迟敬德并不欣赏。他轮起拳头对着李道宗,差点瞎了李道宗的眼睛。这是宴会上,李世民不远处,看到尉迟敬德如此粗鲁,心里也很不高兴。
李世民找到了尉迟敬德,对他说:“我看到刘邦大肆杀害英雄。我觉得刘邦太残忍了。我想和你分享我的财富。然而,当你处于高位时,你一再违反法律法规和法律法规。现在我想刘邦杀死韩信和彭悦。这并不都是刘邦的错。朝廷有法律法规,奖惩有明确规定。不可能为你反复开脱。我希望你能照顾好自己!”
李世民沉着老练,城府很深。即使他心里生气,他的脸也不会露出来,但这一次,李世民显然是在严厉警告尉迟敬德。很明显,如果你不克制,韩信和彭越就是你的教训。这一次大概是尉迟敬德最后一次撒野。从那以后,尉迟敬德开始夹着尾巴做人。
那为什么要用“刘邦杀功臣”唤醒尉迟敬德呢?
一、李世民善于恩威并施
李世民非常准确地看待人,有一种非常高超的控制人的方式。他能实现如此专横的事业,是为了永恒的皇帝,这与他善于雇佣人有很大关系。与其他皇帝不同,李世民几乎所有的人都真诚地为他努力工作。无论是出去战斗还是发动政变,李世民几乎指出了哪里,从不拖延。
[img]241353[/img]
尉迟敬德为唐帝国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他也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和奖励。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李世民不得不多次敲打他。一方面,他应该重用它。另一方面,他应该给予警告,使他言行谨慎。
史料记载:“人或言卿反,何必?”对说:“臣反是真的!大臣们从陛下征服了四方,经历了很多战斗。今天的存者都是超然的。世界已定,但更可疑的大臣反对!”因为解衣投地,他们被摧毁了。上流鼻涕说:“清复服,我不怀疑清,所以语卿,为什么更恨邪!”
有一次,有人说尉迟敬德造反,于是李世民来到尉迟敬德,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告诉尉迟敬德,有人说你造反。尉迟敬德多次领导李世民的力量。他脱下衣服,露出无数的伤疤。李世民看到后感到震惊,流了很多眼泪。
如果你想让你的下属为你努力工作,你必须相信对方。只有让对方感受到领导的信任,才能达成共识。事实上,李世民的心还是比较软的。尉迟敬德凭借自己的功绩到处制造麻烦。在很多情况下,李世民都忍受了。如果他被朱元璋取代,尉迟敬德估计会死无数次。李世民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善于善良和威望,胡萝卜增加了棒,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刘邦杀功臣,手段简单,从不拖泥带水
刘邦也是善恶之分。他在生意上非常谨慎,但私下里他贪酒好色。他不仅可以和下属成为兄弟,还可以翻脸直接露出屠刀。刘邦比李世民残忍得多。刘邦从不对叛徒手软。
韩信为汉朝的世界做出了贡献。如果不是韩信,刘邦可能还是巴蜀的汉王。没有韩信,他可能根本打不过项羽。如果韩信听了快通的话,三分天下,刘邦仍然是王子。
韩信反叛时,刘邦不在长安。萧何和吕后共同设计杀死韩信。刘邦回来后,他得知韩信已经死了,一点也不在乎。韩信的结局是夷三族。彭越的结局也是如此。全家人都被杀了,这是非常悲惨的。
李世民用刘邦警告尉迟敬德,就是要让尉迟敬德明白为非作恶的后果,用刘邦的残忍也能凸显李世民的善良。李世民可以和下属共患难,也可以共富贵贵,但李世民毕竟是一国之君,他不能缺少皇帝的尊严。
侯君集和王子叛乱被曝光后,李世民也不想杀人,但这件事毕竟是叛乱。历代哪位君主能允许臣子叛乱?侯君集必须死。李世民不敢开这个先例。
三、尉迟敬德有些居功自豪,谁也不放在眼里
尉迟敬德是李世民手下的头号悍将。无论大战还是小战,尉迟敬德都是冲锋在前,无所畏惧,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凯等战役中屡立战功。
[img]241354[/img]
史料记载:“自负,廷质大臣得失,与宰相不平。”
如果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可能会变得傲慢和傲慢。此外,尉迟敬德的功劳没有任何伪装,而是一刀一枪。在一段时间内,尉迟敬德经常与大臣们发生冲突,包括长孙无极、方玄龄、杜如晦等朝廷高官。
我不知道有多少将军死于非命,但尉迟敬德一时不明白,得罪了很多人,还在皇帝面前大喊大叫。李世民必须给予警告。幸运的是,尉迟敬德在被警告后很快醒来,他的言行逐渐变得低调谨慎。
尉迟敬德晚年,干脆告别了权力场,沉迷于修道炼丹,十六年来几乎与世隔绝。也许尉迟敬德没有太高的政治天赋,但他也明白了保护自己的方法。74岁时,他结束了美好的生活。
唐太宗对尉迟敬德说[刘邦杀功臣],潜台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