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整理了朱生的相关内容。我想知道它是否能帮助你扩展一些知识?
说到朱元璋,很少有人会想到他的政策。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杀害士兵。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朱元璋登基前确实坚持这一原则。登基后,他杀死了所有怀疑的人。然而,在与朱元璋战斗的战场上,其中一人取得了良好的结局。他不是刘伯温,而是朱生,他被称为朱元璋手下的第一个奇才。
朱生的家庭不好。他坚持祖先传下来的理念,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他期待有一天有人跳进龙门,闪耀门楣。8岁时,朱生成为江敏求老先生的弟子。读了四年书后,他去了金斋诏先生的门口。
[img]241168[/img]
从24岁开始,朱生就开始了文学之路。他像蒲松龄一样收集民间故事,写了《莫庄率意录》。然而,蒲松龄用恶魔的故事讽刺世界,而朱生只是歌颂道德,写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好事。此外,他还精通占卜和风水调查,并写了《星卦大纲》和《龙穴阴阳公式》等书。
进入仕途后,他把一切都放在了人民的第一位,但黄州起义很快就爆发了。后来,起义像爆炸一样引起了各行各业的人民的响应,有可能摧毁城市和村庄。毕竟,朱生不是一名武术官员。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辞去官职,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一边耕地,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观察起义的趋势。
1358年,朱元璋攻打婺源,但没有改善。这时,他的邓愈告诉朱元璋,这里有一个叫朱生的人,有点像诸葛亮,有学问,有影响力。于是朱元璋拜访了朱生。当然,他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待遇。经过一点思考,朱生同意了朱元璋的邀请,进入了他的阵营。
[img]241169[/img]
朱胜刚到朱元璋阵营不久,就多次提出宝贵建议。其中一个对朱元璋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就是:“筑墙高,积粮广,慢称王。”
当时朱元璋虽然势力很大,但还没有达到一敌百的地步。陈友谅、张士诚、韩林儿势力巨大。朱生认为,如果朱元璋率先称王,他只会充当出头鸟,被大家共同攻击。这个时候,他最应该做的就是隐藏自己的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和力量,从而建立霸权。朱元璋听取了朱生的建议,直到大局初定,才开始称王为帝。
1368年,朱元璋登基,将朱生拉到应天府当谋臣,成为皇帝的古文。当时,朱元璋奖励英雄的诏书基本上都来自他。然而,通过这几年的思考,朱生早就看到了朱元璋的性格。他知道继续在朝廷工作不是福气,而是灾难。
[img]241170[/img]
所以在朱元璋成为皇帝的第二年,他以年纪大了,需要回国祭祖为由辞职。朱元璋自然准备重新封存他,但朱生仍然选择了退休。然而,他没有回到家乡或去安徽。相反,他和妻子四处旅行,最终在其他地方去世,活到71岁。
不幸的是,虽然朱生的儿子有丹书铁券,但十多年后,户部侍郎偷了官粮。朱生的儿子被无辜牵连,仍然被杀。不幸的是,虽然他看透了朱元璋,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分享财富,也看不透。他不知道自己能杀人。
朱元璋手下的第一个奇才朱升,为什么能得到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