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遵王赖文光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东汉班超“投笔参军”的故事。班超拿着笔杆,然后从事军事工作,自己经过西域,从而出名。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还有一位“投笔从军”的悍将,即遵王赖文光。据说赖文光是洪秀全正妻赖莲英的表弟,也算是“国叔”之一。当然,后人对此表示怀疑,只承认赖汉英是“国叔”。然而,赖文光在重视“家族势力”的太平天国被“认为”表弟并非不可能。
赖文光早年读书,有点文化。起初,他从事文职工作,负责文案工作,并用“笔杆”为太平天国服务。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2万多名精英死于内斗。后来,石大凯带着大量的文武精英外出独自工作,太平天国的军事局势突然恶化。为此,赖文光决定“参军”,从事军事工作,走在前线。
[img]240012[/img]
“投笔参军”后,赖文光前往江北作战,后隶属于英王陈玉成,前往安徽、湖北,参加“江南大营”之战和安庆保卫之战。1862年1月,赖文光被授予遵王称号,并奉命前往河南、陕西招兵,尽快“复皖”,保障天京上游安全。六月,陈玉成中计被俘,被凌迟而死,赖文光改为忠王李秀成,继续在陕西、河南地区招兵。1864年初,天京战局紧张。赖文光和陈德才指挥20万军队从陕西和河南向南分兵,一路突破清军封锁。军队进入湖北,准备东下奔赴天京,与曾国权部湘军作战。不幸的是,7月29日,天京陷落,忠王李秀成被俘,幼王洪天贵福逃亡,太平天国灭亡。此时,救援天京已失去意义,但赖文光仍在战斗。
[img]240013[/img]
天京陷落后,赖文光、陈德才虽然有20多万军队可用,但大势已去,军心不稳,在湖北作战收获不多,还被八旗第一将僧格林沁包围。11月,陈德才指挥大军与和尚格林沁蒙古、东三省马队在霍山黑石渡决战,几乎全军覆没。邱元才率7万多人投降,陈德才服毒自杀。此时,赖文光独自肩负起重任,试图再次中兴太平天国。为增强实力,赖文光决定与张宗禹、任化邦等“捻军”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并肩作战。史载:“誓同生死,万苦不辞”。@ 赖文光、任化邦等决定根据北方多平原的地形特点,改组“扭军”,易步为骑,增强军队的机动能力。改组后的“捻军”称为“新捻军”,有学者根据赖文光自述中的“复兴天国指日”,又称“新太平军”。
赖文光与任化邦联合后,开始转战北方各地,纵横中原,与八旗第一将僧格林沁竞争。由于缺乏根据地,赖文光、任化邦等常年流动作战,“吃”的目的十分明显。@ 除非被迫无奈,否则不会与清军决战。因此,僧格林沁一路率兵追杀赖文光,在湖北、河南、安徽、山东、直隶等省大出风头。1865年5月,僧格林沁率领八旗主力追杀张宗禹、赖文光、任化邦到山东曹县,试图将其扼杀在运河地区。此时,赖文光决定反击清军,打一场美丽的战斗。赖文光利用僧格林沁的求战心理,在高楼寨设下数万骑兵伏击,然后派轻骑引诱八旗精锐追击,一步步引入伏击圈。果然,和尚格林沁已经计划好了。他率领7000多名强队长途追击,在高楼寨包饺子,几乎全军覆没。逃到麦田的时候,他被小兵张皮结束了。
[img]240014[/img]
僧格林沁被誉为晚清八旗第一将军,其指挥下的蒙古、东三省马队是清朝唯一一支重要的国家正规军,被誉为“国之柱石”。僧格林沁一死,满蒙贵族中就再也拿不出一位能征服战争的悍将了。清朝只能把消灭“扭军”的重任交给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系集团”,湘系势力的触角延伸到北方各省。僧格林沁死后,清朝任命曾国藩为剿捻大臣,督促三军攻杀赖文光、任化邦。曾国藩擅长玩“铁桶战术”、“死战”,消耗对手。为此,曾国藩一上来,立即玩“河防计划”,
西面以沙河、贾鲁河为防线,南面以淮河为防线,北面从朱仙镇到开封、黄河南岸挖壕沟设防,妄想围困鄂、豫、皖交界处的“扭军”,聚集扑灭。1866年9月,赖文光看到曾国藩准备完成围堵计划,于是在徐州集军,突然袭击开封南部芦花岗,击败河南巡抚李鹤年部豫军,进入山东。
看到近一年实施的“河防计划”即将完成,赖文光、任化邦等人竟然轻松突破防线,曾国藩垂头丧气,清廷也大为不满。为此,曾国藩去职,改由李鸿章督导三军,继续围剿“捻军”。李鸿章上任后,继续执行曾国藩的“河防计划”,努力发展骑兵部队(刘、潘定新统领),试图追击“扭军”,在野战中扑灭。1867年1月,赖文光、任化邦在湖北钟祥设伏,击毙淮军4000多人,悍将郭松林差点死亡。不久,张树珊所部淮军再次被埋伏,阵亡千余人,张树珊被杀。二月,赖文光、任化邦再次设伏尹隆河,引诱刘明传部追击。这场战争,刘明传奋勇拼搏,却因贪功冒进,没等鲍超部“霆军”就先行动起来,身陷重围。赖文光也借此机会出动主力围攻刘铭传,包围他。此时,刘铭传见大势已去,直接脱下官服,即将束手就擒。不幸的是,悍将鲍超率领8000多名“霆军”突然从背后杀出,迫使赖文光分兵拒敌,淮军转败为胜,刘铭传逃脱一劫。
[img]240015[/img]
尹隆河之战后,赖文光和任化邦率领“扭军”转战山东,突破胶莱河防线,进入运河以东,势头一度复苏。然而,连年转战,又没有固定的基地,“捻军”注定不会成为气候,赖文光直言:“独立难持,孤立难久”。1867年11月,赖文光在江苏省潍县连败三次,部队遭受重大损失。1868年1月,刘明传追击“捻军”到扬州瓦窑堡,赖文光奋起反击,再次爆发战争。不幸的是,敌众我寡,赖文光战败受伤,被俘虏。被俘后,清军劝他投降,认识时务的人都是俊杰,但赖文光拒绝了,直言不讳地说:“唯一的死就是为国家服务,为全臣节服务。”他想成为文天祥的第二名,被凌迟杀害。
遵王赖文光的实力如何?他为什么选择投笔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