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康熙女儿的事,
清朝实际上是一个喜欢和亲的王朝。早在努尔哈赤开创清朝统一女真族时,他就非常善于利用孩子与部落、大臣结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着整个清朝。当皇太极统治时期,婚姻大多发生在女真族和蒙古族之间,如我们熟悉的皇太极后宫哲学、小庄、海兰珠等人是科尔沁女性,清朝八旗制度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蒙古是清朝盟军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甚至后来的顺治,康熙时期,蒙古不断嫁给清朝公主。
[img]239304[/img]
我们都知道康熙后宫有很多妃子和孩子,有20个女儿。不幸的是,只有9个女儿能活到成年,其中7个公主嫁给蒙古亲戚。这个比例很明显。我们可以知道,另外两个人一定是对康熙的特殊爱。其中一位是固伦温县公主,在康熙公主中排名第五。另一位是和硕·哈哈公主,排名第14位。
[img]239305[/img]
温县公主的来历不容小觑。生母是和雍正皇帝一样的母妃,德妃。而她逃避和亲的命运并不是康熙的宠爱,而是从小就被太后养在身边。康熙的生母佟妃早逝,康熙身边的亲人从十岁起就只有这三个人,祖母孝庄,直母和苏麻。因为第一个母亲膝下没有孩子,小叶被送到她身边,她一直全心全意地照顾他,把他当作自己的,培养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康熙一有女儿,第一个就是抱着母亲解决日常宫殿的无聊。当时德妃身份不是很高,留不住一对孩子,雍正被交给皇后抚养,小公主被交给太后,也就是年轻的时候被交给皇后和太后抚养,两个孩子以后都得到了不小的祝福。
[img]239306[/img]
在古代,当一个女人15岁或16岁时,她会为自己找到一个丈夫的家庭。仅仅看着后宫的妃子们,在14岁时嫁入后宫并不少见。当温县达到15岁时应该结婚的年龄时,太后告诉康熙,她将公主留下两年,因为她不愿意放弃公主,这将把她留到18岁。不仅如此,孝顺的康熙无法忍受温县没有找到一个好丈夫的家让母亲沮丧,在选择丈夫的家时也用尽了心思,温县找到的女婿是康熙孝义仁皇后的侄子,顺安燕。他不仅有国母侄子的名字,他的爷爷佟国维也很有名。康熙皇帝的叔叔隆科多是佟国维的第二个儿子。佟家势力巨大,宅子建在京城,守护着紫禁城。温县嫁入府后,离宫不远,隔三差五就进宫请安,其实和未婚一般没什么区别,这里就能体现出康熙的良苦用心。
[img]239307[/img]
另一个没有和亲戚出去的女儿是十四公主,是康熙在位期间唯一嫁给汉人的公主。然而,与五公主不同,康熙之所以没有嫁给她,是为了让她嫁给清朝的汉臣。康熙执政中期,朝廷内外基本稳定。它不仅消除了权力官员的阴影,还消除了三藩。康熙想计划做一些可以表达满汉家庭的事情。经过一番思考,她仍然认为婚姻是最好的。既然这个想法已经确定,现在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汉朝大臣来给适龄公主。此时,公主刚刚18岁结婚。不仅如此,公主的生母恰好是汉人,不用考虑他们未来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是否有偏差。
[img]239308[/img]
选择女婿时,主要考虑政治因素。女婿不仅要年轻优秀,还要有汉臣的代表性。这个人可以代表满朝所有的汉臣群体,接受当朝天子的主动示好。康熙选择去,最后选择甘肃提督的子孙承运。结婚后,和康熙想象的一般都是一样的,和徐的夫妻关系和谐,生活中相互尊重,却成了人们口中传播的一段美好故事。
[img]239309[/img]
康熙的九个女儿中,只有这两个公主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皇城,并没有远嫁蒙古。他们可能再也见不到父亲和母亲了。然而,虽然两位公主没有远嫁,但他们也很美丽。一个婚后一年就去世了,另一个四十八岁就去世了。两人都没有长寿的结局,但至少他们一直在皇城。当他们想见父母和妃子时,他们可以入宫请安,这也是两位公主在政治受害者中结局良好的公主。
九个女儿在康熙有七个和亲 剩下的两个公主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