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晋文公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或公子逃到楚国时,楚成王认为重耳将来一定会成为楚国君主,于是优待了公子重耳。
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开玩笑说:“重耳,我现在这么优待你照顾你。如果有一天你回到晋国当晋国君,你应该如何报答我?重耳想了想说:“楚国地大物博,珍宝古玩,珍禽异兽,珠玉美女都不缺。这样,借用你的好话,如果有一天我能回到晋国,成为国王,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那么我们的晋军首先撤退,如果你不原谅我们的军队,那么我们的军队会再次战斗吗?楚成王听了很高兴,称赞了重耳的说法。
[img]238841[/img]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后,努力治国,勤政治国,举贤任能,晋国逐渐强大起来。
终于有一天,晋军和楚军在战场上相遇了。晋文公重耳遵守与楚成王的协议,退出三舍,但楚军仍不情愿地追赶。于是晋军在城濮设伏,击败了楚军,历史上被称为“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重耳不仅获得了“退三舍,知恩图报”的美誉,还在诸侯中大败楚军,顺利晋升为春秋霸主。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晋文公的“撤退三舍”是真诚的还是战术需要的。如果是真诚的,说明晋文公重耳真的是一个仁爱的君主,一个信诺的人;如果是战术需要,说明晋文公重耳对兵法深刻,善于规划,心机深厚。
[img]238842[/img]
纵观“城濮之战”前后,我觉得晋文公重耳撤退三舍是战术需要,楚军和很多人都被套路了。原因如下:1、如果晋文公重耳真是仁爱之君,为了报答楚国的恩情,既然能退三舍,他还能退得更远,甚至退兵回国!2、如果你真的撤退三舍,为什么要用撤退三舍来搞傲兵计,设置伏击圈?撤退三舍后,你仍然可以完全光明磊迎接敌人。当时晋国要称霸,必然与楚国有一战,只有战败强大的楚国,晋国才能震慑诸侯,领袖群雄!
也许,这场战斗,甚至使用撤退的规则,早已在重耳的计划中,只是在使用时拿出来。尽管如此,晋文公重耳仍然是春秋时期一代又一代的英雄霸主!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善良守旧的国王更容易丧权,而精通战略的叛徒和英雄更容易固执。
为什么晋文公会在城濮之战中退缩?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