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典故。原指战国时期,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军攻击赵军,使赵国得救。后来,围魏救赵指的是攻击敌人后面的据点,迫使进攻敌人撤退的战术。现在,围魏救赵指的是用包抄敌人后面的方法迫使他撤军的战术。战国时期桂陵之战诞生了“围魏救赵”的战术。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救援。赵国、魏国、齐国参加了这场战役。齐国孙膑没有直接去救赵国,而是避实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术,成为2000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因此,对后人来说,“围魏救赵”的战术自然受到高度评价。然而,事实上,在桂陵之战中,孙膑的“围魏救赵”并没有帮助赵国化解危机,也就是说,魏国最终打破了赵国都城邯郸。
一
[img]238523[/img]
《史记·卷四十三赵家》记载:(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15年),赵进攻魏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和富丘(都在今河南长垣),引起了魏的干涉。魏派兵包围赵的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春秋末至战国初期,魏、赵、韩不仅联手瓜分晋,还形成了攻防联盟,从而在战国初期击败了秦、齐、楚等强国。
然而,三晋联盟的建立和维护只是为了让魏国从中获利,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这自然引起了赵国的不满,促使赵国和魏国渐行渐远,甚至最终相遇。
公元前353年(周显王16年),赵派使者向齐楚求助。其中,楚国没有出兵支援赵国,但齐国君主齐威王有救援赵国的意向。对于志于称霸中原的齐威王,他派孙膑和田忌带领军队救援赵国。
二
当魏国精锐的魏武卒包围赵国都城邯郸时,田忌想带领齐军直接与魏军主力作战,但孙膑阻止了他。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被消耗掉,导致魏国内部防御相对较弱。因此,孙斌建议田忌南下攻打魏国平陵(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东北),威胁魏国后方,迫使庞娟从赵国都城撤军魏军主力。等到庞涓带领魏军撤退时,孙膑让田忌派出少数部队假装与庞涓的部队作战,假装示弱,使其轻敌。
[img]238524[/img]
在这方面,已经打破了赵国首都邯郸的庞娟,满意和其他原因,真的选择丢掉行李,日夜轻行军,以拯救梁。在此过程中,孙兵在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埋伏了齐国军队的主力军,以伏击战的形式成功抓住了魏军教练庞娟,赢得了桂陵之战。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围绕魏救赵”是非常成功的。
三
然而,事实上,魏并不是桂陵战争中最大的输家。一方面,司马迁在《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中记载:22年,魏惠王拔我邯郸,齐也败魏于桂陵。
尽管孙膑在桂陵之战中击败了老同学庞涓。但对魏国而言,却成功占领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即“魏惠王拔我邯郸”。也就是说,在桂陵之战之前,魏惠王的目标是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迫使赵国向魏国屈服。对齐国来说,魏惠王自然不愿意实现这一目标,齐威王也想争夺中原霸主的宝座。但从结果来看,齐国虽然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却未能阻止魏国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原因是齐威王希望魏国与赵国作战,即齐军故意不直接前往邯郸,这样赵军和魏军就可以互相消费,然后等到魏军筋疲力尽,趁机设伏,从而等待工作,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 在我看来,赵国无疑能看到齐威王的这一小心思。从赵国的角度来看,齐国是“一石二鸟”的计划。它不仅要赢得桂陵之战,还要削弱赵国的对手,赢得“围魏救赵”的美誉。然而,遭受巨大损失的赵国自然不会感激齐国,这可能也是赵国未来参加五国伐木的原因。而且,围魏救赵后,赵国作为最大的输家,选择与魏国重新结盟,而不是看似帮助自己的齐国。
根据《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的记载: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
[img]238525[/img]
赵成侯24年(公元前351年),魏国将邯郸归还给赵国,赵国与魏国漳水边签订和约。也就是说,桂陵战争结束后,赵国没有与齐国结盟,而是与魏国重新结盟,以获得魏国归还邯郸。当然,如果没有意外,魏国把邯郸归还给赵国,肯定会有一定的条件。赵国必须保证不再攻击魏国的盟国卫国。
因此,虽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但魏惠王通过攻破赵都邯郸,也达到了战前设定的目标。桂陵战后,赵不得不向魏屈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魏中原霸主的地位。至于齐威王,围魏救赵不仅让赵感激不已,也没有重创魏的主力。也就是说,桂陵之战后,魏没有受伤,也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直到马陵之战后,魏才真正精力充沛。@ 在我看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魏不仅是围魏救赵后最大的输家,而且可以称之为赢家之一,即魏在战术上失败,但在战略上成功。
为什么孙膑在桂陵之战中没有帮助赵国化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