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枢密使郭崇韬成为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能臣,具有很强的政治战略。
平定后梁,郭崇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奖励他的功行时,庄宗李封他为赵国公,并免除了死铁券。许多投奔后的唐朝将军看到郭崇涛发展势头良好。他们认为,只要他们愿意花钱,不断培养自己的感情,将来就会有回报,所以他们把宝藏押在他身上。郭崇涛拒绝了他们。他以前的同事认为他不懂收敛,迟早会被清算。为了避免牵扯,他故意与他保持距离。
[img]235738[/img]
事实上,他们都误解了郭崇涛。梁刚被切断,心有余悸,担心秋后会计也是人之常情。在这个微妙的时刻,如果他们盲目地崇高,但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抵抗,最好暂时接受他们的财产来稳定局面。后来,当他把所有的财产都给朝廷奖励有功的士兵时,那些误解他的人就会醒来。
按说像郭崇韬这样做事有理有节的人,是不会毁眉折腰事权贵的,事实并非如此。
李有一后二妃,贵妃刘玉娘虽排在最后,却最受宠爱,不禁觊觎后位。但她出身寒微,要想坐在后位,仅凭李存旭这一票是不够的,还需要重臣力支。于是,她爱上了郭崇韬。郭崇涛很清楚,刘玉娘在身份和道德上都不够合格,但他知道李也有为后的想法。与其反对她的上位,不如“迎合”她,对自己更有利。在李和郭崇韬的加持下,刘玉娘的上位也是自然的。
[img]235739[/img]
刘玉娘心知肚明,没有郭崇韬的支持,她无法顺利上位。然而,她为什么要报仇,杀死郭崇韬?
前蜀王衍叛乱时,李命令郭崇涛协助王子李继岌平叛。郭崇涛明白,李的举动是为了让王子有更多的经验,积累联系,为他未来的接班做准备。但李继岌是一个花花公子。他通常只知道吃喝玩乐。他怎么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一路上,郭崇涛尽力教王子远离奸夫,日夜接近忠良。出乎意料的是,郭崇涛的举动受到了反派的禁忌。
原来,李成为皇帝后,经常派心腹太监做监军,监视藩镇诸将。藩镇诸将处处受到制约和反感,郭崇涛也不例外。李继岌缺乏辨别能力,郭崇涛对他的约束过于严格。这些太监趁机挑衅他们。李继岌慢恨郭崇涛,想找机会摆脱他。
有一天,太监命令郭崇涛的班主任。郭崇涛一直讨厌太监,所以他没有按照惯例出去跪下来迎接太监。这些太监早就与监军太监勾结,以此为口头,诬陷郭崇涛不把王子放在眼里。李向李求证,李不仅无视事实,还火上浇油。
李继岌和郭崇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刘玉娘担心儿子受委屈,不断煽动李治罪郭崇涛,并命令近身太监收集郭崇涛的罪证。李耳根柔软,相信所谓的“证据”,杀死了郭崇涛及其诸子,甚至他的朋友朱友谦也被牵连而死。在这一步,我想知道郭崇涛是否后悔他最初的选择?
后唐宰相郭崇韬: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