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汉朝的繁荣和唐朝的繁荣。历史发展到唐太宗贞观时期,伟大的汉文明已远播四方,四夷臣服。北草原、西域各国,要么臣服于唐朝,称臣纳贡,要么直接被大唐铁骑碾压灭国。即使在中亚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唐朝也派使者送朝贡物品。在这样的环境下,南亚的弟弟印度自然不愿意被世界抛弃。因此,贞观十五年后,它派使节到唐朝与强大的唐朝建立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既然人们主动送他们上门,我们自然会有所表达。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派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出使的印度,名叫天竺。
[img]233818[/img]
中天竺乱七八糟,唐朝使团被抢劫
古印度分为五部分,被称为五天竺,其中天竺疆域最广,国力最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古代印度是五个国家。玄奘大师在西域记中说,中天竺有30个国家。由此可见,印度古代的国庆节更像是夏商时代,在文化、信仰等方面形成了五个松散的联邦国家。在古代,除了广泛接受中国文化的东亚国家外,还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制度,这也是由中原朝贡制度决定的。一个地区只有一个国王,其他国家不承认。所以一个地区很难有多个政权国家,强者必须吞并弱者,建立自己的稳定地位和封存的合法性。
自贞观十七年以来,唐朝与天竺建立了联系,双方的交流不断加强。随着中原佛教的快速发展,中印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繁荣。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再次派使团出使印度国家,以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带领30人使团,希望进一步巩固双方的交流。王玄策及其代表团抵达天竺后,除中天竺以外的其他四天竺国家的国王派使者与大唐使团会合,希望与王玄策一起回到唐朝,见到大唐皇帝。
这时,中天竺出现了情况,老国王的尸体罗逸多去世了,王位的继承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国内的混乱,权臣阿罗那顺篡位,夺取了王位。阿罗那顺也不知道是大脑抽搐,还是怎么了,不仅没有派人安抚唐朝使臣,得到唐朝稳定国家的支持,而且发兵阻止王玄策使团,30名随从与敌人英勇作战,因寡不敌人失败被俘,只有王玄策和副使姜师仁逃脱。
王玄策借兵,大破天竺,臣服印度
王玄策领导的师团受到攻击后,这种语气真的咽不下去了。他也是中国的大使,所以他被赶回中国,丢了面子。
此外,唐朝的使者,四夷宾服,什么时候被这种欺负,说出来都是可耻的。经过一番心理斗争,王玄策决定报复,让印度这些土贼看到大唐的力量。要把印度人打得卑服,必须有兵啊,王玄策现在只有他和蒋师仁两个光杆司令,不能打啊。这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唐朝与吐蕃的蜜月期,靠近印度的泥婆罗也是唐朝的藩属国,王玄策决定从两国借兵。最后从吐蕃借兵1200,从泥婆罗借兵7000,两人带领这8000兵马,呼呼干印度。
王玄策和蒋师仁率领吐蕃、泥婆罗的军队向中天竺进攻,一路势如破竹,印度军无法抗拒。一直攻打都城茶博和罗城。也许印度已经用所有的钱修建了寺庙。这座城市不是很强大,或者中天竺军队的防守能力太差。仅仅三天,联军就打破了茶博和罗城,斩首了3000多名天竺军队,打败了河流,淹死了1万多人。篡夺王位的阿罗那顺仍然不服气,并收拢军队继续与王玄策作战。他被蒋师仁带领军队进攻。他打败了军队,抓住了敌酋阿罗那顺,杀死了成千上万的人。天竺军残部继续在阿罗那顺妻子的组织下抵抗联军。蒋师仁利用这个机会再次进攻,抓获了所有的网,俘获了印度贵族男女军民1200多人。在大唐的怒火下,580座城市纷纷投降,其他天竺国见证了大唐的威力,纷纷送财,表示臣服。
战后,王玄策率领使团回到唐朝,并带回了印度的俘虏和牲畜。22年5月,于贞观抵达长安,向唐太宗献俘。王玄策的成就在世界外交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他的官职较低,远离印度和唐朝的吐蕃。在唐朝眼里,从来没有这个不起眼的国家。历史书可以给他们留下一些空间,这更多的是佛教的原因。
[img]233819[/img]
网上很多人说印度有大量的战象部队,军事力量很强。其实说实话,大象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野生的侵略性并不弱,但它懒惰的天性使它不适合战斗。中华民族是在战争中淬炼出来的,在商周时期,黄河流域也有巨大的象群。但是我们的祖先选择了战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恐怕我们没有丰富的战马资源。商朝也有庞大的象兵部队,后来被淘汰,并非没有理由。战场更注重机动性、隐蔽性和攻击性。它必须具备不屈不挠的杀气力。没有人能阻止战马。大象没有这些方面。象兵对骑兵几乎没有优势。
虽然王玄策有“一人灭一国”的奇迹,但在名将如云、历史闪耀的贞观时期,王玄策的成就并没有受到重视,在中国的长期历史上也很少被提及。现代可以被称为神话,更多的是我们民族百年的耻辱和压抑太久的情绪,突出了王玄策的价值。
唐代最牛使臣王玄策揭秘了他[一人灭一国]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