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姬姓、名延(前336-前256年),又称王害(nǎn),后人称之为“周国王”,东周第25位君主,周慎美王的儿子,东周最后一位君主,也是周朝最长的君主。公元前315年,22岁的姬延登基,后人通常称他为“周国王”。
在姬延执政期间,周王室已经非常虚弱。姬延第一次居住在“东周”(即成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想进入东周,试举周鼎,命令右丞相凯里率领兵车前往东周,试探东周反应。被周害王严词拒绝,ki生气了,把周害王赶出了皇宫。面对强大的秦国,周红王并不害怕,而是保持了周天子的尊严。而且,在复杂的战国时期,周红王希望遏制秦国的扩张势头,从而推迟东周的灭亡。
[img]231978[/img]
当时,秦国已经占领了韩国、魏国和赵国的许多地方,下一步就是清理周朝。周红王随后与其他诸侯国合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但缺乏武器、粮食工资。姬延向国内富户筹集军资,并向他们支付借券,答应在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公元前256年,姬延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公为将军,带领5000军队伐秦,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共同攻击。出乎意料的是,除了楚、燕两国派兵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不能失约,在伊阙的总兵力只有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
二
在这种情况下,周红王不但没能打败秦国,反而欠下了大量债务,这就是历史典故“债台高筑”的由来。在位时,本已弱小的东周朝也分为东周朝和西周朝。宜阳战争结束后,秦国向东周和西周借道,想在两周内攻打韩国。周红王担心:借道会得罪韩国,不借也会得罪秦国。也就是当时的周笠王,不但不敢得罪秦国,就连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韩国,也比较害怕。
[img]231979[/img]
换句话说,此时的周王室,在实际地位上却不如战国七雄,也就是说,要看战国七雄的脸色。对此,医生史厌便对周红王说:“为什么不派人去见韩公叔呢?由于信任东周,秦国敢于通过周地攻打韩国。为什么周一不给一些土地,派人质去楚国?这样,秦国就会怀疑楚国,不相信周君,也就不会攻打韩国。你又派人去对秦国说:“韩国必须给我们一些周一的土地,让秦国怀疑周军,周不敢接受。秦国也没有说话,不让周接受韩国的土地,这样既得到了韩国的土地,又服从了秦国。”
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医生苏李对周说:“秦征服韩魏,打败魏将军师武,北征服赵林,离石二县,都是白起干的。这个人善于用兵,有天命福助。现在他带兵出伊阙塞攻打梁国。如果魏国被打破,西周将是危险的。为什么不派人劝白起?你可以给他讲楚国养由基的故事,然后说:现在,你征服了韩国和魏国,打败了师武,向北征服了赵国的林和离石二县。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你带兵出伊阙塞,过了两个星期,背对韩国,攻打梁国。如果你这次赢不了,你以前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假设你生病了,不要出伊阙塞攻打魏国。”
在此基础上,白起后的进攻方向放在楚国身上。这不仅给了魏国和韩国喘息的机会,也促使周王室暂时摆脱对秦军进攻的恐惧。在一定程度上,战国时期,周红王所在的周王室随时都有灭亡的风险,即战国七雄中的任何诸侯国都有消灭周王室的力量。当然,战国七雄之间的相互制衡促使周红王从中调解,从而获得自我保护的机会。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秦国想在长平战争后一举消灭赵国。然而,在魏国和楚国的支持下,秦昭襄王最终失去了20万军队。
[img]231980[/img]
@ 邯郸之战的胜利直接打乱了秦向中原的扩张计划。然而,这场战役虽然为赵国争取了恢复时间,但也暴露了东周王室,成为秦国的进攻目标。59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占韩国的阳城和负小米。西周国害怕背叛秦国,与东方诸侯合作,带领世界精锐部队出伊阙塞攻打秦国,使秦国与阳城无法相连。秦昭襄王,派大将军因此怒。西周君跑到秦国,磕头认罪,把36邑、3万人全部献给秦昭襄王。
同年,周红王郁愤怒地结束了,这是当时的周王室权力,已被西周公和东周公控制,西周公据洛阳,东周公据巩邑。在这方面,在我看来,周红王的天子不仅需要面对秦国和其他大国的进攻,而且被大臣们架空,这无疑是一件非常令人窒息的事情。@ 与东汉末年的汉献帝等君主相比,周涩王是最落魄的帝王。就周红王而言,他在公元前256年去世,也就是说,他在位59年,是周王室在位时间最长的天子。秦庄襄王在公元前249年灭东周国。东西两周都属于秦国,周朝的祭祀从此断绝。对周红王来说,虽然在位期间与诸侯对抗秦国,但并不能阻止东周王室的灭亡。
吉延,东周最后一个天子,一生经历了什么?在位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