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是五代著名的画僧,画僧意味着僧人画家。然而,贯休最著名的其实是他的诗,目前已经发现贯休有500多部作品,可见他的词汇量还是比较大的。七岁出家为僧,日读千字,练就过目不忘的本领,等唐朝灭亡后,贯休决定入蜀,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这一次,我们打算从贯休的作品中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人,后人对贯休的评价如何?
[img]230012[/img]
1、诗以言志,文如其人
首先,我们来看看贯休的这首诗:
贵人来不自由,龙翔凤竹势难收。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鼓角揭天嘉气寒,风浪动地,海山秋。东南永远是金天柱,谁羡慕万户侯?
事实上,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用言语表达自己愿望和表达自己内心声音的诗。这是一首低声讨好人的诗。这首诗的名字叫《献钱尚父》。钱尚父的名字是钱。当时,在动荡的唐朝末年,他分离了两个浙江省,即今天的浙江省。这位诗人是王子和将军。
一首巴结人或赞美人的诗写得如此大气。我真的很佩服贯休。这位作者的传说是一个不奉承、不依赖权贵的人。只要我们看这个人的介绍,我们都说钱柳很高兴看到他的诗,但当他被要求改变一个词时。你改变了什么?把十四个州改成四十个州。听了之后,他说这个州很难添加,诗歌也很难改变,并留下了一首诗:
不羡荣华不畏威,添州改字总难依。闲云野鹤无常居住,江天无处可飞。
这首诗不是献给别人的吗?人们想改变一个词。这有什么关系?这十四个州是你给别人的吗?如果你把它改成四十个州,你会感到难过的。贯休的介绍是这么说的,这让人有点困惑。这是一篇非常严谨的科学论文吗?这把剑霜冻在十四个州怎么说?
但是如果你心里有这样的英雄气概呢?虽然他没有做这样的事业,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英雄气概。也许我就是不想改变它。虽然我讨好你,奉承你,但我是真正的奉承,奉承有骨气,事实是什么?
[img]230013[/img]
2、钱柳为何提出改字?
让我们分析一下,吴越武肃王钱柳会提出这个要求吗?
钱柳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尽管他出身于一名军人。然而,从底层开始,我们一步一步地统治着两个浙江,并有很高的政治智慧。
两个浙江就是今天的浙江,当时管理着十四个州。
如果钱柳真的让贯休改这个词,那么他在政治上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知道,浙江三面都是敌人,一面面临大海。他是否应该向周围的势力展示他的雄心壮志?为了满足近40个州的基本要求,他必须至少占据浙江这样的两个大领土。他会在一首诗中暴露出这样的想法吗?
不管他有多虚荣,他都不会这么不聪明,对吧?那后人为什么要把这样的故事放在他头上呢?
也许是因为他在钱柳那里没有得到他想要的重视,他心里很生气。或者他的朋友和弟子为了他的不公正,这样的故事就出来了。
[img]230014[/img]
3、贯休和尚为人
贯休和尚69岁,跋山涉水来到四川。当时蜀国国主王健写了一首诗《陈情献蜀皇帝》:
河北江东处处处灾,只闻全蜀少尘。一瓶一碗垂老,千山万水得来。秦园幽栖多景,巴贡陈贡为非才感到羞耻。林龙种者也要来登郭奎台。
也有巴结赞美的意思。第一句和第二句,全国都是动荡,只有蜀国歌舞升级,这是明目张胆的赞美。三四句是他自己的情况描述。他写道,一个拿着瓶子碗的老人来到四川。
这首诗,贯休从此有了一个叫地方和尚的新名字。虽然这首诗没有他写的那么好〈献钱尚父〉它很有名,但也写得很好。属于他最著名的两首诗之一。这两首著名的诗都是写给当时的割据者的。
这位贯休和尚,他为统治者写诗。写这些赞美诗。他怎么写得这么好?一点也不觉得拍马屁。
相反,这样的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无论是昆仑剑、华山剑还是武当剑,一剑霜寒十四州。一想到这句话,手中的剑就发出耀眼的光芒。然后画面一转,必须在一条小山路上慢慢走,在这里得到,即使很难,也要慢慢前进。一个总是巴结诗歌和奉承的人,69岁来到四川,但他的希望得到了满足。蜀王健非常重视他,帮助他建造寺庙,传播佛教。
他写了两首诗,是为了看诗,是为了讨好诗。但是,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和尚,像贯休的画一样,眼神深沉的罗汉,有着奇特的面貌。
如果他没有坚定的信念。他能这样做吗?很难说他写这些诗时是否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纯粹的和尚。他迎合统治者写的这两首诗是为了他所宣扬的佛教。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理想的人。他直到80岁才去世。
从贯休和尚的作品中,探索贯休的行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