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雍正和农业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雍正始终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大力提高国民生产收入,进而带动经济增长。
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官员必须以身作则,才能顺利实施这一政策。雍正要求自己也不例外,还要每年定期下田,亲自扶犁耕地,亲自播种收割——这就是雍正实施的耕精礼。“农事只邦本,先民履亩东。翠华临广陌,彩轭驾春风。礼备明神格,年期率土丰。劝耕时,何敢不惜劳动。“这是雍正亲耕地的感觉。自二年二月以来,他第一次亲耕过礼,后来经常举行。十一年来,康熙行耕礼,到雍正再次举行,是为了实现“五十多年的旷典”。
[img]228377[/img]
行耕精礼始于周天子,是以农为本的观念和政策的表现形式。正如汉文帝所说:“农是世界的基础,它开了稻田,我为寺庙努力工作。"雍正在春耕之初,亲自开犁,就像先代帝王一样,也正如他在诗中所说,表现出他对农本的重视。精田和先农坛最初位于京都雍正。四年(1726),他们命令各府、州、县设立先农坛,准备精田。每年,当地官员在仲春海日举行耕作仪式,这意味着让他们知道皇帝“尊重天堂,勤奋人民”,学习皇帝注重农业技能的精神,并建议人们努力工作。使官员“保留重农作物之心”,农民“无苟安懒惰”。
[img]228378[/img]
雍正五年(1727)春季各地开始举行耕礼,他的命令立即实现。如果个别地方实施不力,他会认真处理。5年9月,广西巡抚韩良辅奏参加临桂县知县杨询朋,将桑田荒芜,没有任何颗粒。雍正命令杨革职,留在该县管理精田十年。以此为例,惩治犯类似错误的官员。雍正六年六月(1728年),浙江省总督李伟参与永康县试用知县陈桂于精田大典草率不合规,雍正也将他革职。雍正这样做是任意的,但这表明了他严格要求地方官员重视农业生产的决心。
[img]228379[/img]
州县精田只有4亩9分,但种植这片田地,必须了解天气、土地贫瘠、农民生产情绪,可以指导全州县的生产,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实施良好的地方,促进了农业生产。江南松江府民谣:“雨过番湾滑堤,先看农坛下的扶犁。争传野老荣冠带,到处撑早泥。“这是实施耕精礼和老农顶戴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贵为一国之君亲自下田耕地,你说以农为本的平民怎么能不加倍努力,以人为衣食父母的官员怎么能不带头呢?
[img]228380[/img]
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看,一个领导者的智慧在于他如何树立榜样,然后调动每个人的热情,雍正是一个精通这种领导智慧的皇帝。既然皇帝有个好头,各级地方官员肯定要以身作则。此后,雍正下令各府州县设立先农坛,即开一块耕地,准备所有耕地器具,每年仲春亥日必须举行耕精礼。他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当地官员通过劳动了解农民的辛勤工作,培养他们敬天勤民的精神,也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农业,少犯盲目指挥的错误。从雍正的举措来看,我们再次发现了他的先进思维。
,他要求地方官员亲自下地耕地的政策,要求干部下乡,深入群众了解农民的疾苦和定期劳动锻炼的味道——皇帝就是皇帝,当然也有那种独断专行的作风。虽然本雍正的命令是金口玉言,但天高皇帝远,虽然当地封建官僚表面上响应了他的号召,但背后却大不相信。鉴于这种情况,雍正在康熙时期保持和发扬了他的“更真”力量,该动真就动真,绝不含糊。
雍正五年九月,广西巡抚韩良辅奏说,某县知县杨询朋将田荒芜,使颗粒无收。雍正得知此情况后,立即下令拆除杨询朋的职务,并罚他在该县耕地十年。这种做法堪称绝对:你不是摆臭老爷架子,拒绝耕种精田吗?你不是一个好逸恶劳的人,总想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好吧,我会惩罚你诚实地当十年农民,看你是否愿意放下你的官老爷架子。雍正六年六月,浙江省总督李伟参加了永康知县陈桂举办的“精田仪式”。
[img]228381[/img]
为此,雍正也对其人进行了革职调查。也就是说,即使你耕种精田,也不能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也要受到惩罚。,从表面上看,雍正对这些官员的处罚有些过火,但实际上他这样做却有其高明之处,俗话说,一层不治,怎么治天下?一个地方官员,连几亩精田都整治不好,怎么能治好一方百姓呢?在这种情况下,干脆放弃你的官员,以免因为你一个人无能而带累一个人和你一起受苦。
雍正的思想使当地出现了许多官员,他们知道如何指导农业生产,以田地为基础,努力抓住农业生产。在这些官员的领导下,各级政府把农业放在首位,当地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雍正有多重视农业? 雍正每年都会举行耕精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