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陶弘景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南北朝齐末梁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道士叫陶弘景,字字通明,自称华阳居士,精通道家医学,集思想家、作家、炼丹家于一体。
北齐时期,陶洪景入朝任命左卫殿中将军,这只是一个闲职,实际工作是为诸王服务。
永明十年(公元493年),陶弘景辞职,隐居在句曲山(今江苏句容茅山),后从科仪大师孙游岳学习。
游学期间,陶弘景游历名山大岳,寻找仙药。
南梁武帝本和陶弘景是好朋友,称帝后曾以礼相聘,陶弘景固辞不受。
无奈之下,梁武帝与陶弘景书信交流,询问治国理政之道。因为经常谈论朝政,就像梁朝的内阁人物,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img]228317[/img]
陶弘景的学术思想起源于老子、庄子,后来受葛洪的影响,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杂而有之。
陶弘景也擅长书法,尤其擅长隶书,涉猎天文、地理、医学等学科。
陶宏景整理了古版《神农本草经》,其中增加了魏晋著名医生开发的一些新药,包括700多种药物。
陶弘景治学严谨,读书不死,注重实际观察和动手实验,是孟子“信书不如无书”观点的践行者。
十几岁时,陶弘景喜欢比较真儿,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诗经》中有一句话叫“蛀虫有子”[guǒ luǒ] 负之。”
这意味着幼虫收养蛀虫。
李善为《昭明文选》作注,他解释说:
“蜂虫也...蜂虫没有孩子,取桑虫[yì] 之,幽而养之,祝:‘类我!’久而化为蜂虫。”
鱼是蜜蜂、黄蜂和其他蜂虫的总称。没有后代,他们收养鱼作为义子,经常祈祷:看起来像我!看起来像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成了黄蜂。
事实上,这是古人的误解。“蛀虫”逐渐成为义子的代名。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反对刘备将刘封为继承人。“汉中王遂派人到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甚至蛀虫之子为代名。”
通过长期观察,陶宏景发现这个比喻是谬误的。为了在蛾子体内产卵,蛾子可以生育后代,并将蛾子带回巢穴。孵化后,幼虫以蛾子为食。
陶宏景并没有盲目地相信圣贤和圣人的固有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调查和研究得出结论。这种科学、严谨、务实的态度值得我们的子孙后代学习。
陶弘景早年为何被称为山中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