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熟悉唐朝政治家李泌吗?接下来,我将为您带来相关文章
在《三字经》中,有一句话说服孩子们勤奋学习:
莺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二幼学,当效之。
这句话提到了两个小神童,一个是祖英,八岁时可以写诗;另一个是李泌,七岁时可以作为国际象棋的主题,以这两个神童为例,他们不仅聪明,而且勤奋学习,以说服学生努力学习,每天进步。能够在《三字经》中出名,自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色彩。
其中,李泌以神仙为己,求神问道。这样一个看似隐藏的高手,经过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皇帝的顾问,但实际上是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宰相,实现了政局的稳定,满足了唐中期宰相的所有需求,堪称中唐的定海神针。中唐风雨如雨,政局动荡
一般来说,中唐时期是从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的几十年。唐朝由盛转衰,国力不如以前。为了平息安史之乱,藩镇四起,军阀分裂势头颇大。安史之乱后,内乱不断,奸臣当道,君臣互相猜疑。在此期间,有四位皇帝:唐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当时,唐玄宗不再是那个努力创造繁荣时代的皇帝。此后,肃宗、代宗和德宗都没有祖先的才华,要么懦弱,不进取;要么随波逐流,没有主见,根本“无法生存”。
[img]226506[/img]
一般来说,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风雨如晦,政治动荡。最大的特点是“混乱”,最需要的是“稳定”。对于执政人员来说,他们需要大胆的精神和长期的战略。他们既不能太放纵,也不能太激进。例如,如果他们在冰上行走,如果他们粗心大意,唐帝国就会崩溃。方圆自由自豪的李泌
李泌神童出身,后来博学多才,但他做事的方式是他成为最适合宰相的关键。《三字经》中提到的“能赋棋”是李泌7岁时写的以下诗:“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成材,静若得意。”这首诗把李泌做事的方式淋漓尽致。
“方若行义”:一般来说,“方”有棱角,有个性,不懂人情世故。“方若行义”是指这个人虽然有个性和想法,却不得罪人,让人觉得合理舒服。
泌依靠“方圆动静”这四个字,稳定了中唐政局。李泌运筹朝堂 安济天下
不幸的是,李泌出生在道家,写历史书的儒家学者并不尊重他。历史资料对他的记录并不丰富。我们只能从几句话中找到李泌的成就,我们也能感受到李泌“方圆自由,动静骄傲”的做事方式。
一、直言劝诫,稳定朝堂
唐代最著名的大臣是魏征。根据他最擅长的,他不顾感情向皇帝作战,也就是说,太宗有很多宽容,否则魏征早就被赶出了法庭。李泌也是一位直言不讳的大臣。为了保护忠诚和正义,他不顾自己的安全,多次直言不讳地劝诫他。与魏征不同的是,李泌更注重方式方法,体现了他“方若行义”的特点。
德宗是一位懦弱多疑的皇帝。他总是担心别人会夺走他的国家,李泌的几次建议保持了忠诚,稳定了君臣关系。吐蕃曾经害怕将军李生和马遂,并使用离间计让德宗剥夺他们的兵权。历史记载:“君臣相疑,内外解体”。
看到吐蕃趁机制造混乱的诡计即将成功。当别人什么都不敢说的时候,李泌先是分析了李生和马遂的功劳和作用,然后“吓唬”了德宗,“害怕中外之变不日复生!”德宗迅速恢复了他们的军事力量。
后来德宗多次听信诽谤,认为守卫边境的将军韩伟要叛逆,王妃要叛逆。在李泌的劝诫下,韩伟和王子得到了保全,否则朝廷早就乱了。
[img]226507[/img]
二、运筹帷幄,稳定边境,稳定安史
众所周知,郭子仪将军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在前线领兵作战不可或缺,但李泌却背后运筹帷幄。
安史之乱爆发后,经过几次失败,玄宗再也没有做皇帝的心思,把皇位给了肃宗。看到爸爸把这堆烂摊子扔给自己,他犹豫的时候想起了李泌,把李泌召在身边当顾问,成为了实际的宰相。而李泌也算是一切。据记载,李泌“陈古今成败的机会,非常称职,(肃宗)延伸到卧室,成为顾问”,可见肃宗对他的重视。
据史料记载,“两京复,泌谋居多”,充分说明李泌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在制定军事战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平定叛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平定安史之乱,李泌还洞察了当时唐朝的国防重点,稳定了边境。当时吐蕃早就有东方犯罪的打算,边境驻扎了重兵。这时,唐朝边塞空虚,难以预防。李泌提出“北方
吐蕃与回河、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的战略相比,孤立无助,不敢东方犯罪,为唐朝争取边境稳定。与平定安史之乱相比,这是一项伟大的贡献。这一战略“预防疾病”,避免了唐朝被外国人欺负甚至毁灭的灾难。
在国家危机时期,李泌暂时放弃了隐藏世界的想法,响应“国家号召”来到皇帝身边,积极提出建议,这是他“动若成材”特征的体现。
三、消除内政弊端,稳定人心
德宗时,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他拍了拍脑袋,想出了一个“减员增效”的想法。这个想法真的很好,适用于任何一代。然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这件事出了问题。按理说,减员减员是“冗员”,但德宗做了一刀切,导致人们恐慌,没有人工作。历史:“张延赏减少了全世界的官员,人们感到悲伤”。
李泌看到了这一点。如果不尽快解决,势必不稳定。所以他指出,“事情是平等的十倍……去他的冗员,非常成员”。指出现在没有人工作,减少员工需要减少“冗员”。后来,被削减的官员恢复了工作,许多“冗员”在评估和审查后被淘汰,局势稳定下来。历史记载:“每个人都认为这是方便的。”
[img]226508[/img]
李泌也曾担任当地官员。他“讲道理”,注重调和各方矛盾,深受人们喜爱。从这些可以看出,李泌应该是硬的,应该是慢的,可以说是刚柔并济,这是李泌“圆如用智”的体现。
四、来去自由,成为常青树
李泌是一个追求隐士生活,喜欢追求不朽的人。历史上,李泌最喜欢的是“隐藏名山,学习隐藏自适”,这是李泌最喜欢的生活。与许多人被迫离开法庭不同,李泌主动“寻求安静”。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下,李泌总是在解决国家重大事件后撤退,离开公众的视线,过着最喜欢的隐居生活。
李泌四次离开热闹的朝廷,回到山上静静地练习,但朝廷里的人却想着他,皇帝遇到疑难问题就想请他回来。于是又四次被皇帝邀请回朝廷,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视,成为历经四朝的常青树。当时奸臣当道,朝局复杂时,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皇帝怀疑的目标,只有及时退却才能屹立不倒。在他看来,这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这就是“静若得意”的体现。结语
这个时候,唐朝不仅需要一个能治国的宰相,还需要一个能稳定各方,平息矛盾的宰相。李泌完美胜任。虽然他没有逆天改命,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唐朝衰落的局面,但他让唐帝国的巨轮继续航行,堪称唐中期的定海神针,足以和历史上的其他名字相提并论。
李泌如何稳定中唐政局?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