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亡后,皇室宗亲司马睿于317年称晋王,第二年在江南建康正式称帝,建立了偏安政权,史称东晋。
当了皇帝的司马瑞,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潇洒威风。经过艰苦的管理,他忧郁地死去了。这与他建立的政权的性质密切相关。
司马睿建立了共同需求的“联盟”政权。
八王之乱后,刘渊起兵。不久,洛阳和长安相继沦陷,黄河流域陷入混战。为了避免杀戮,北方的豪族地主还带着亲戚、客人和部属匆忙逃跑,陆续南渡。虽然他们失去了土地,但他们在社会上仍然有很高的声誉。此外,他们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南渡后,北方豪族大地主意识到,要想在人地两生的南方保持财富和权力,就必须有司马家族的后代来主持大局。于是,他们爱上了司马睿。西晋末代皇室成员、思想深刻的司马瑞也需要他们的支持,认为他们已经建立了政权资本。就这样,一个相互利用的建立起来了。山东琅琊王氏是北方最大的世族地主之一。这个家庭有许多大官。在司马睿建国时期,王敦、王导兄弟都在江南。王敦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王导是一位有才华的政治家。为了吸引他们,司马睿甚至要求王导和他坐在一起,在登基称帝时接受百官朝拜,王导辞职。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说。
[img]225442[/img]
此外,周凯、刁协、刘奎等也是魏晋时期北方名门大族的后代。此时,他们都成为了新皇帝的积极支持者。
在王导的帮助下,司马瑞得到了南方大地主的支持。
1、提升司马瑞的地位。
东晋政权的建立,如果得不到南方土著大地主的支持,其基础还不够稳定。司马睿、王导等都知道“强龙难斗地头蛇”的道理。自孙吴以来,江南还培养了吴郡顾氏、山阴贺氏、宜兴周氏等大量世族大地主。由于孙吴政权的结束,他们的势力并没有消亡。西晋时期,他们仍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很高的社会地位。当司马睿第一次来到江南时,他们对他很冷淡。因此,王导给了司马瑞一个主意:当司马瑞盛大庄严地旅行时,王敦、王导和北方南迁的士族地主都服从和驾驶,以提高司马瑞在江南世族地主心目中的地位。君臣的目的达到了:“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之望,偷目之,见其如此,咸恐惧,甚相率拜于道左。”
2、访问土著大地主。
王导还建议司马瑞:顾荣、贺循等都是南方的大家族,如果能让他们出来尊敬皇帝,江南其他人自然也会支持皇室。司马瑞深以为然,同意了王导的提议。因此,王导主动访问他们,并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沟通。之后,南方的地主们逐渐开始倾向和支持司马瑞。随后,在南北世族大地主的共同支持下,东晋政权逐渐站稳脚跟。
三、臣子作乱,司马睿委屈求全,最终导致忧郁而逝。
[img]225443[/img]
1、司马瑞允许在情况下使用特权。
南北世族大地主也有条件支持东司马瑞,支持东晋政权。他们必须世世代代地拥有大地主和大官僚的特权;他们不能放弃自己的军事权力。东晋司马睿有着自知之明和无奈,不得不经常满足他们的一些要求。因此,几个著名的家庭占据了朝廷的重要官职。而且,这些官宦大族不断兼并土地,封占山林川泽,残酷剥削农民。有时候,至高无上的皇帝无法控制他们。尽管如此,东晋南北大地主、北方大地主、大地主与皇帝之间仍存在很大矛盾,有时升级为武装冲突。
2、司马瑞委曲求全,周氏叛乱。
周奇,宜兴大地主,是周围著名的儿子,除了“三害”。周琦曾三次镇压江南农民暴动,在西晋王朝取得了巨大成就。南北两大世族集团共同托起东晋政权后,他对执政的北方大地主不满意,试图发动政变,但没有成功,然后悲愤地死去。周琦的儿子周谢继承了父志,与南方大地主一起发动了军事变革,但也失败了。但司马睿不敢惩罚周丕。,他害怕引起整个南方大地主的敌视,不得不妥协。
3、王敦叛乱,司马瑞忧郁而逝。
[img]225444[/img]
司马睿也害怕一些名门大族的人权太重,尤其是王氏,威胁到自己的王位。在“外无可靠,内无可靠”(蔡东藩之语)的情况下,及时引用了刘奎、刁协、戴渊等能控制和忠于自己的官僚。拥有重兵的王敦对此非常不满,于是举兵叛乱,攻进建康,尽杀司马睿的亲信刘奎等。无计可施的司马睿不仅宣布王敦无罪,还以王敦为“丞相、江州牧、武昌郡公、易万户”,都督中外军事记录书事。就这样,朝政大权归王敦,成为光杆司令的司马睿,不久就忧郁而逝。
王敦去世后,东晋政权虽然瓦解了他的军队,但不得不继续保持王导等人的地位。
王敦后来的东晋政权,仍然不稳定,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尖锐。
综上所述,东晋政权的建立和稳定主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南渡的北方大地主;另一种是南方的土著大地主。
这两股势力促成了东晋政权,严重影响了东晋政权的存在;如果东晋政权基础不厚,软弱可欺,平衡不好,很容易被颠覆。这不仅是司马瑞,也是东晋悲剧的根源。
司马睿为什么要建立联盟政权?最终导致他忧郁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