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探索历史上真正的东晋皇帝司马睿。
公元316年,前赵军围困长安,晋民帝出城投降,西晋灭亡。
第二年,司马睿在江东成为“晋王”,改元建武,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王朝。
不过,作为东晋开国皇帝的司马睿,最终,却因大权旁落,政不由己出,郁郁寡欢…
[img]225339[/img]
西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北方爆发了八王之乱十多年,周边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逐鹿中原。
晋怀帝永嘉年间,洛阳被刘曜攻占,大屠杀抢掠,洛阳化为灰烬。
自永嘉年间以来,大批北方士绅和人民为了避免战争和被杀,纷纷带着家人南迁至长江流域,历史上被称为“永嘉南渡”。
永嘉南渡是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第一个高潮。一些北方士族带领数百首宗族部曲和数千首家族南下。“中州士女避乱江左十六七。”
西晋宗室司马睿,就是在这个时候,渡江到建邺,迁镇江东...
司马睿登基
司马睿,字景文,司马懿的曾孙,十五岁时,是琅琊王。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时,无兵无权的司马瑞采取节俭让步的方式,避免卷入斗争漩涡。在洛阳期间,他遇到了他唯一的朋友——王导,他出生在琅琊王。
永嘉初年,司马睿以王导之计,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的身份,离开镇建邺,西晋宗室政治中心,从此逐渐南移。
公元316年,长安告破,晋朝皇帝被俘,西晋灭亡。大臣们邀请司马瑞登基称帝。司马瑞不敢接受。第二年,公元317年,他只被称为晋王。
然而,公元318年,晋民帝死亡的消息传到江东,司马睿在群臣的请求下登基称帝,司马绍立子为皇太子。
王和马,共天下
[img]225340[/img]
司马瑞第一次来到江东时,立足不稳。由于威望不足,他得不到士家的支持。幸运的是,在北方一流士族琅琊王导的帮助下,他稳定了局面。
导王于江东致力于东晋王朝的稳定,运用策略,首先赢得了当地南方士族对司马睿的支持,然后赢得了南迁北方士族对东晋王朝的支持,稳定了东晋政权。
司马睿以王导为宰相,总掌朝政,甚至登基时,司马睿亲自请王导同坐龙椅。
王导的堂兄王敦,以军事斗争的方式,帮助建立东晋王朝,兵强马壮,占据长江中下游。
司马瑞登基, 已经是征南大将军的王敦,进位为将军。
王导主持朝政,王敦主持兵权,一内一外,琅琊王在东晋朝廷的权势一时无二,大部分朝野官员都是王家之人或与王家攀亲带故。
当时的东晋朝廷被评为“王与马,共天下”
大权旁落,忧郁而死
晋元帝司马睿不愿意被王氏家族控制,开始任命刘奎、刁协等人为心腹,并逐渐疏远王导,以抑制王氏势力。
但随着矛盾的加剧,掌权的王敦直接在武昌起兵,以讨伐奸臣刘奎的名义,东攻健康石城。
司马瑞怒不可遏,下令王敦为“大逆”,表示要亲自率领六军与其决战,但当时的士族,却对此事保持着暧昧的态度。
结果,在皇室与王敦的较量中,司马睿六军败绩,尚书令刁协被杀,镇北将军刘奎逃到石勒身边。
王敦大军驻扎在石头城,也没有来看司马睿,纵兵抢掠,司马睿无奈之下,“脱军衣,穿朝服”,派使者对王敦说:
“公若不忘本朝,在此息兵,则天下还可以共安。如果不是,我当归于琅邪,以避贤之路。”
[img]225341[/img]
若王敦愿意当皇帝,司马睿愿意出让王位,做自己的琅琊王。
王敦战胜司马睿后,自领丞相、都督中外军队,录制书事,朝政大权归王敦,司马睿被彻底架空。
不久之后,王敦回到武昌,遥控朝政,陷害忠良,广树亲信,司马瑞和他的朝廷,成为装饰品。
司马瑞被称为皇帝,但他忍不住生气了。他想任命一个忠于自己的司徒荀组为太尉,控制王。出乎意料的是,司徒荀组在任职后不久就死了,这让司马瑞感到沮丧。
公元323年,在位六年的司马睿在愤怒中病逝于宫中,47岁...
西晋时期,司马氏夺曹魏江山,皇族是世界上第一士族,其他名门望族,只是皇族司马氏的陪衬。
然而,东晋朝廷建立了借士族门阀势力,司马氏朝廷成为名门望族的陪衬...
为什么东晋皇帝司马睿以抑郁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