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世界提到明英宗朱祁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两件事就是“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前者几乎使明朝提前200年灭亡,而后者杀死了永恒的忠诚于谦。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批评明英宗,认为他是一个愚蠢的君主。事实上,就事实而言,明英宗在位时并非没有善举。至少在废除人类殉难和释放朱文圭方面,他有一种仁慈的风格。
[img]224504[/img]
明英宗常被视为“昏君”
所谓“人殉难”,就是用活人殉难,这在古代是一个极其残酷和野蛮的制度。就中国而言,它的“鼎盛时期”无疑是商周时期。当时,人类殉难不仅非常流行,而且根据不同的地位,陪葬者的数量也有所不同。据墨子说,“天子和诸侯杀人,数百人,数十人;将军和医生杀人,数十人,少数人”(见墨子·节葬)。
因为用活人埋葬太野蛮太残忍,从春秋中晚期开始,用木俑和陶俑代替用活人埋葬的现象开始在社会上流行。但即便如此,一生以“仁”为最高追求的孔子也大加挞伐,愤怒地说:“始作俑者,没有后果!”(见《孟子·梁惠王上》)。由此可见,社会上有识之士对埋葬的现象非常反感和讨厌。
[img]224505[/img]
明太祖死后,46名妃嫔被埋葬
秦汉以后,人类殉难现象减少,有些人热衷于此事,但一般被社会抛弃。然而,在辽金时期,人类殉难开始“复活”,并在元朝和明初流行起来,朱元璋是这种坏习惯的热烈支持者。据《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死后,为他服务的46名妃子都葬在孝陵,人数众多。
朱元璋开了第一个邪恶的例子,他们的后代没有改变。历成祖、仁宗、宣宗三朝,大量妃嫔被杀后被埋葬。其中,成祖长陵有30多名殉道妃嫔,仁宗献陵有7名妃嫔陪葬,宣宗景陵有10名宫廷殉道者从节日埋葬。这些都载入黄煌的正史,往往让人无法忍受。
由于人殉现象过于野蛮残忍,与文明社会背道而驰。明英宗死前,他本着“上帝有好生之德”的原则,下令禁止人殉现象(“天顺八年春正月乙毛,皇帝毫不犹豫。皇太子在文华殿拍摄了自己的照片。自己,大渐,遗诏罢宫妃殉葬。庚午,崩,年三十有八。见《明史卷十二》)。到目前为止,在明朝皇室中,这种残酷的制度被真正扫进了历史上的“垃圾堆”(清初恢复)。
[img]224506[/img]
朱允炆,建文帝
至于朱文圭的释放,也极大地体现了明英宗的仁慈和慷慨。朱文圭是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奎的弟弟。明成祖朱迪通过“靖难之战”篡位上台后,派人搜索朱云文和朱文奎的下落,禁止2岁的朱文圭在凤阳与外界交往。仁宗、宣宗、景帝在位时,没有下诏释放朱文圭,英宗在位初期也是如此。
作为朱文圭的特殊身份,他本应被圈禁到死方休。然而,在他死前,他意外地品尝到了自由的味道,这一切都是由明英宗朱祁镇赐予的。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成功复辟,结束了7年的圈禁生活,对同样被禁的朱文圭表示同情。征求大学士李贤的建议后,他下令释放。此时此刻,朱文圭被囚禁已经55年了。
[img]224507[/img]
凤阳,明朝中都
半个多世纪以来,朱文圭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墙壁和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因为很少有人跟他说话,教他知识,他的心智极不成熟,和孩子没什么区别。据说朱文圭被释放的时候,这个年近花甲的老人,连六只动物都分不清,活得像痴呆儿。但无论如何,朱文圭在有生之年重获自由也是一个奇迹。
惠帝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中都是广安宫,被称为建民。英宗复辟,穷人无罪久系,想释之,左右或认为不可能。皇帝说:“有命运的人,让自己去做。”大学生李贤赞道:“这尧舜之心也是。”于是邀请于太后,他的内臣牛玉走了出来。见《明史·卷15》。
[img]224508[/img]
明英宗绝对配得上“仁君”的称号
明英宗朱祁镇于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去世,享年37岁,死后葬于裕陵。回顾明英宗的一生,他已经在位22年了。虽然“土木堡之变”几乎导致明朝灭国,留下了“无能之君”的称号,但他在临终前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即解除对朱文圭的囚禁和死亡。因此,他完全有资格获得“仁君”称号。
史料来源:《明史》。
明英宗真的是昏君吗? 看看这两件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