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和齐王的案子很残酷,但这不是政治斗争的极限。没有最残酷的,只有更残酷的。哪一个更残酷?汉武帝时期有一个惊天动地的案件:淮南王刘安谋反案。与这个案子的奇怪和残酷相比,燕王和齐王根本不算什么。
淮南王刘安谋反这件事,可以追溯到上两代人的恩怨。刘安的父亲刘长是刘邦的儿子,历史上被称为准南李王。刘长的母亲原本是赵王张敖的妾,被张敖献给了刘邦。后来,在张敖谋反案的牵连下,他投入监狱,当时正怀着刘长。当然,主管官员会把这件事报告给刘邦。结果“上面怒赵王,不理王母”(《史记》卷百十八《准南衡山列传》),刘邦怒不可遏,无视此事。
[img]224231[/img]
请注意,同一句话,《史记》中有“未理李王母”,《汉书》中加了一个字“未理李王母”。刘邦没有忽视,而是没有时间讲道理。班固用这样一个词为刘邦辩护。刘邦对此事没有积极回应,刘长的扇扇又去托辟阳侯审食其,想通过审食其走吕后的路,把这两个女人救了下来。结果,吕后的第一反应是嫉妒,怀了刘邦的孩子,拒绝帮忙。看吕后的审食态度,就不再坚持了。后来,刘长的母亲在监狱里生下他后自杀了。
人间悲剧啊。长大后,刘长非常讨厌审食。他认为,如果他愿意在当时多求情,也许他的母亲不会死。到汉文帝时,刘长趁机到长安朝现,做了一件让大家目瞪口呆的事。刘长来找审食者,审食者当然得见。刘长一看到审食,就把藏在袖子里的铁锤拿出来,冲着审食就是一锤子。史书上说刘长“力能扛期”,好家伙,这锤子下去,审食那就是准死不能活。光天化日之下,刺杀朝廷勋臣是死罪。
但一来汉文帝怜悯他的人生经历,杀人就是为自己屈死的母亲讨论,其志可悲。第二,汉文帝认为他毕竟是同父异母的弟弟,刘邦有八个儿子。这时,只剩下他们的兄弟了。在这种情分上,汉文帝也不忍心治他,最终故免了他。但刘长回到封国后,变得越来越霸气,所有的仪制气派都与天子相提并论。杀审食其,汉文帝能容忍,现在到处都要眼天子别迹象,汉文帝能否容忍,这是非常微妙的果然,不到几年,刘长就因谋反罪被告发。
[img]224232[/img]
汉文帝把刘长召到长安,让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理。大臣们的结论是处死。汉文帝说,我还是不忍心杀他,但要惩罚他。因此,刘长的王位被废除,他被分配到蜀县严道县,蜀县地势偏远,查夷杂处。一路上,不能再用诸侯王的排场,而是用有雄盖的小车,一具一具地依次传送。刘长这么骄傲的人,受不了这种委屈,就在路上绝食而死。关于这件事,(史记》记载了一首民谣:“一尺布还可以缝,一斗还可以春,兄弟二入不能相容。
《史记》卷18《准南衡山列传》从“两兄弟不能相容”这句话中,大家能说出什么味道?汉文帝真的像官方记载中描述的那样慷慨仁慈吗?刘长的死真的完全是因为他的傲慢和不法,答由自取吗?更重要的是,刘长的谋反罪真的成立了吗?即使刘长谋的反罪名真的成立了,他也是一个审食者。为什么汉文帝没有及时处罚这么大的错误来警告,而是一味地宽容和放纵?直到失控,刘长才变得越来越勇敢。至少作为哥哥,汉文帝没有履行教学义务。
假如我们再猜一点危险,刘邦的儿子,除了汉文帝,刘长是唯一一个活着的人。这个身份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刘长是汉文帝最强大的王位竞争对手。汉文帝是不是长期以来一直有摆脱列长的心,故意放纵他的错误,当他充满恶贯时,正直地把他带走?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春秋时期,郑庄公用这种欲摘故纵的手法,摧毁了弟弟太叔段。郑庄公放纵太叔段为所欲为,直到大家都讨厌太叔段,然后一举消灭他。不是我跟你过不去,而是你自己找死。
[img]224233[/img]
其实郑庄公的手段很阴险。汉文帝在学郑庄公吗?司马迁一定对这件事有看法,虽然没有说清楚,但他在《史记》中记载了这个人,让我们浮想联。显然,班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汉书》写刘长这件事时,比《史记》多了一个情节,花了很长时间保留了将军薄昭写给刘长的一封信。信中,薄昭苦口婆心,千言万语,劝刘长要虚谨慎,痛改非。薄昭是谁?汉文帝同。为什么要给刘长写这封信?正是汉文帝让他写的。
班固在《汉书》中加了这样一段,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打消读者对汉语的怀疑。这封信表明,汉文帝在教育刘长这个问题上花了很多心思,但刘长自己却不听。他最后犯了这件事,能怪汉文帝吗?这是《史记》和《汉书》ー一个重要的区别。列长死后,汉文帝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将刘长的几个儿子封为王,其中一个儿子刘安,继承了刘长准南王的称号。但是准南王的封号似乎被下了魔咒。父亲刘长死于谋反,儿子刘安在汉武帝时被告反。
更有意思的是,《史记》是刘安谋反这样一个轰动一时的大案、《汉书》、《资治通鉴》的解读大不相同。三位历史学家对刘安谋反的罪名是真是假,这个案子的本质是什么,有很大的不同。
淮南王刘安谋反案是什么?汉武帝时期的惊人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