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昱刚立好的遗嘱会被撕掉,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
司马氏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后,进行了一些创新改革,但不久,它就开始衰落。
历代皇帝贪图享乐,根本没有成就。到了东晋,皇室就更加衰落了。
许多皇帝基本上都是空架子,司马昱在位时,整个权力基本落在桓温手中。
桓温控制着朝廷的大局,废除司马奕后,将司马昱扶上了皇位。桓温的力量使司马昱非常害怕他。虽然他坐在皇位上,但他每天都很谨慎,生怕有一天桓温不开心就废除了他。
桓温这样胆小的皇帝,对他更放心,轻松控制朝政。
但在登上王位后不久,司马昱就抑郁了,病得很重。司马昱意识到自己可能活不了多久,就想着怎么解释未来。毕竟国家不可能一天没有君主。
[img]222838[/img]
这时桓温不在首都,于是给桓温传了几个圣旨,叫他回朝辅政。但是桓温的军权在握,不在乎皇帝的事,就忽略了。
然后司马昱不得不下令立司马曜为王子,但他才11岁,还是个孩子。他在哪里可以处理政府?
所以一定要有人帮忙,桓温无疑是辅政大臣。
司马昱知道自己软弱,儿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更别说十几岁了。我怕桓温篡权当皇帝,儿子的结局就惨了。
所以在遗诏中写道:少子可以辅以,如果不能,君自可取。
很明显,这句话是在告诉桓温,这真的不好。你可以自己当皇帝。说白了,这也是在取悦桓温。当皇帝可以,但我只是希望不要伤害他的儿子。
就在准备派人宣旨的时候,这时中书让王坦之走了进来,冲到皇帝面前接过圣旨。
看完之后很生气,直接当皇上撕碎。王坦之那么大胆,其实是忠于皇帝的,看到这么胆小的诏书怎么能不生气呢?
这并不意味着直接告诉桓温,你可以光明正大地篡位称帝,我司马昱默认了!
看到这种情况,司马昱并没有严厉批评王坦之,也没有任何愤怒。相反,我真诚地感到高兴:虽然东晋衰落,但爱卿是我的忠臣!
[img]222839[/img]
但司马玉也很无助,现在走到这一步,他也无法挽救,哭着对王坦说:“我的晋江山,只是运气好,你说现在还能怎么办?”
王坦之听了之后,更加生气:“这江山是宣帝司马懿创造的,陛下,你为什么要把它转给别人?”
这时,司马昱不知道该说什么,甚至有点惭愧。连他的臣子都那么忠于朝廷,但他胆小得要死。他真的无耻地面对司马氏的祖先。
于是决定重新起草诏书,意思和气势完全改变:国事司马(桓温),比如诸葛武侯的故事。
王坦之一看起来舒服多了。这就是皇帝应该有的风格!这意味着桓温,你是辅政大臣,但你必须像诸葛亮帮助刘禅一样忠诚。你不能有其他的想法。
没过多久,司马昱真的去世了,驾鹤西去了。司马曜根据遗诏的内容登上皇位。
[img]222840[/img]
桓温果不其然暴露出异心,见皇帝只有十几岁,完全无法处理朝政大事 ,计划改朝换代,取而代之。
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这个小目标,被王坦之等忠于晋朝的臣子摧毁了,带着这种遗憾,在公元373年去世了!
为什么司马昱刚立的遗嘱会被撕掉?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