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将儒家思想推向至尊,后人一直在争论其意图。
有人批评这一点:正是这样,中国人的思想得到了巩固,学术发展受到了抑制,以至于后来每个人都成了只能读几本书的迂腐者。
[img]222709[/img]
那么,为什么2000年前的汉武帝只看中了儒家而不是其他理论呢?
有人分析,汉初,由于经济低迷,国家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方式。在汉武帝时期,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他不得不改变继续巩固统治的方式。
虽然汉武帝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了皇帝,但他非常雄心勃勃。他一直很清楚,北方的匈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它不能被根除,汉朝仍然会像以前一样依靠亲戚来缓解冲突。因此,在汉武帝的任期内,很长一段时间,要么准备战争,要么发动军队攻击匈奴。
在这方面,国内人民非常痛苦,战争需要钱,而且,消费是水的速度。为了筹集资金,汉武帝创造了许多方法,自然引起了公众的愤怒。想象一下,人们想住在家里,皇帝想要国家的长期和平,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和谐。
[img]222710[/img]
从先秦时期来看,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这当然是由于春秋时期学术氛围的开放和长期的实践。最后,提倡法律的秦国获胜了。仔细看看秦始皇制定的制度,事实上,它们与法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这为后代君主提供了相当有价值的参考。
刘邦成为皇帝后,似乎没有强调国家更喜欢哪种学术。事实上,他已经承认了秦国的制度。但当时外界还是想回到分封期,所以汉初的几位皇帝都回避了这个话题。他们明白,在国内经济完全恢复之前,任何有争议的话题都会引起不安。
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儒家大师董仲舒,他揣摩了汉武帝的意图,于是提出了“儒家独尊”,这自然与汉武帝的想法不谋而合。事实上,汉武帝打匈奴并不像后人读的卫青或霍去病英勇杀敌那么简单。一开始,汉武帝也有挫折,朝廷对攻打匈奴,一直是两派意见。可以说,任何朝代,主战和主和都是绝对对立的,关键在于皇帝如何决定。
[img]222711[/img]
汉武帝需要一种学术思想来更好地支持他的霸权。相比之下,只有儒家思想更符合他的设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治理国家的方式和人民的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如何放松、刚柔兼济、礼法合治、德刑并用,考验着执政人员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
有些人可能会问,难道没有其他学术代表站出来支持他们的学校吗?汉武帝是一个聪明的人,他需要一个受众广泛、接受度高的学术思想。有这么多的学术学校,儒家自然赢了。在那些日子里,孔子带来了这么多的弟子,最终开花结果。
然而,仔细想想,汉朝从成立到汉武帝时期,汉朝依靠什么来统治每个人?不要认为通过几名官员,制定一些礼仪制度可以管理这么大的国家,依靠官员,这实际上是秦国管理国家的一套。
在汉武帝统治期间,他想把统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使皇权更加集中,使臣民更加听话。因此,汉武帝所要做的就是:人们只能说他们应该说的话。
[img]222712[/img]
有人说,黄老之学在汉初执行,非常消极。@ 汉武帝希望通过改变学术方式,进一步调整国家管理理念,促进国家发展。事实上,这种说法是有偏见的。后来,在唐朝、宋朝和明朝的早期,采用了“休养”的方式,使经济迅速复苏。
而汉武帝将儒家定位,只有一个目的:服务于统治。
此时,汉朝的官僚制度已经形成,每个人都习惯了官僚的管理。因此,汉武帝需要一种理论来指导每个人。温和的儒家学术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上,这与谁提出来无关。这只是让董仲舒碰巧。
根据董仲舒的意见,“春秋统一,天地之常,古今之友”。然而,今天的情况是“师异道,人异论,百家异方,指意不同”,这使得“上不能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因此,他提出“所有不在六艺之科和孔子之科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让他们并进,邪恶的说法会灭息”,那么“纪律可以统一,法律可以明确,民知所能”!
汉武帝是一个很容易说话的人吗?他心里已经有了这个想法,就等一个人实时提出来吧。
[img]222713[/img]
然而,一切都有利有弊。汉武帝想的是江山,所以他不会多想这样做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后来,大家都怪他中国科技发展的滞后。如果我们多想想,如果中国学术一如既往的百家争鸣,会不会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出现一堆小国?
如今,虽然汉朝已经过去了2000年,但汉武帝执政时期的许多措施仍然值得肯定。毕竟,汉朝在他的时代已经成长。
参考资料: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汉书卷六·武帝纪六》、《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九》
古代学说太多了 为什么汉武帝只看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