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
官渡战前,袁绍是北方最强大的军阀,但在与曹操的战略决战中被击败。袁绍战败后逃回冀州,两年后死于疾病。袁绍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这与他的仁政实施有关。荀攸和郭嘉都评论说,袁绍慷慨对待人民,能赢得人民的心。据《献帝春秋》记载,袁绍死后,河北人民感到非常悲伤,就像亲人去世一样。
[img]221074[/img]
绍为人政宽,人民德之。河北士女不伤怨,市巷流泪,如丧亲。
袁绍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和侄子继续领导河北。为了平定北方,曹操率领军队进攻。在此期间,袁谭和袁尚因内斗而被曹操击败。袁谭在南皮战败身亡,袁尚和袁熙去投靠乌桓人,毁顿,和他们一起投靠乌桓的是10多万人。众所周知,刘备逃离当阳时,荆州有10多万人跟随他,这是刘备人心的体现。10多万人愿意和袁熙、袁尚一起去乌桓,这再次证实了袁当时也很受欢迎,这在《后汉书》中有记载。
而绍子还败,奔浪顿。时间,幽、冀吏人奔乌桓十万多户。
[img]221075[/img]
乌桓是一个异族人,原本是东胡人的一支。东汉时,乌桓人附东汉朝廷,在边境营生。乌桓是一个游牧民族。虽然它不像匈奴人那么凶猛和好斗,但它经常侵犯边境人民。这样,乌桓应该和袁绍有摩擦。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袁绍败亡后,两个儿子会选择投奔乌桓?而乌桓如果接受袁氏,就意味着与曹操为敌,为什么乌桓愿意帮助袁氏?
早在袁绍与公孙赞作战时,乌桓就出兵帮助袁绍击败公孙赞。为报答乌桓的恩情,袁绍事后以矫诏的形式,封毁顿等四人为乌桓单于。于是乌桓的部落领导,虽然后来把单给了上一代的儿子,但他仍然是实际掌权的人,并命令三个部落的乌桓人。与此同时,为了巩固双方的盟友关系,袁绍答应毁顿和亲。因此,袁氏和乌桓不仅是盟友,也是婚姻。
在袁绍的失败中,面对前来投奔的袁熙和袁尚,溺顿仍然读到了双方的关系。他们选择帮助袁氏对抗曹操,而不是像后来的辽东公孙康一样把头献给曹操。这是溺顿善良的表现,但仅仅因为这一点,溺顿决心与曹操为敌是不够的。
[img]221076[/img]
作为三个乌桓部落的实际领导者,他勇敢善战,被视为与冒顿相似的一代乌桓英杰。袁熙、袁尚投奔浪顿,希望借助浪顿的力量和跟随前来的人民,收复被曹操占领的河北失地。浪费也希望借助袁的力量建立霸权。事实上,大量人投奔,也提高了浪费的实力,给了他实现这一目标的资本。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要先打败即将率军远征的曹操。在这一点上,浪顿和袁达成了共识,所以浪顿毫不犹豫地与曹操作为敌人,愿意帮助袁。
袁氏与乌桓结合,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尽管曹操率领最精锐的虎豹骑来张征讨,但毕竟兵马不足,被乌桓骑兵围困在白狼山上,形势危急。如果不是张辽英勇作战,带领部队突袭,成功斩断浪费,曹操就有埋葬在这里的危险。曹操在回顾这场战斗时也表示,这是一场侥幸险胜。这场战争过后,乌桓的势力受到了重创,从此一塌糊涂。袁氏兄弟失去了强大的盟友,在投靠辽东公孙康后被杀。此后,曹操彻底消灭了袁的残存势力,巩固了后方。
为什么乌桓愿意帮助袁氏?他们和袁绍氏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