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
他的孝顺,名存史册,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孝”,为母亲“尝汤药”。
他的宽仁,彪炳千秋,广施仁政开启了“文景之治”,深受后人推崇。
他就是汉文帝刘恒。说到他,人们总能想到他的孝顺和仁慈,但作为一代明君,除了仁孝,还有你想象不到的手腕。
先看史书中记载的这样一件事:
十年冬,幸甘泉上行,将军薄昭杀汉使者,皇帝不忍加朱,使公卿从此喝酒,欲自引分;昭拒绝,使群臣丧服哭泣,是自杀。
[img]220173[/img]
据说汉文帝十年冬天,皇帝开着临甘泉,将军薄昭杀了汉朝使者。薄昭是文帝的叔叔。他怎么能以“孝顺”的名义大张旗鼓地对待母亲的兄弟呢。但薄昭根据自己的罪行作出了惩罚。
于是,文帝让公卿大臣们去叔叔家喝酒,和他告别,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罪不轻,自杀了。薄昭想着自己是皇帝的叔叔,期待着文帝的宽恕。
然后,文帝让大臣们穿着丧服去叔叔家哭,再次向他告别。看到这种情况,他知道他的侄子不会原谅他,绝望地自杀了。
看文帝处理叔叔薄昭这件事,不禁叹了口气:真是“仁”中待“刚”,更显刚断啊。
为了“孝顺”,他没有下令在公共场合处死薄昭,而是利用“心理战”让大臣们施加两次压力,彻底摧毁薄昭的心理,这不能被称为“残忍”。
后人批评文帝杀薄昭是不可取的,质疑为什么不提前找圣贤师傅培养薄昭,上来就把权力交给他,以至于他犯了这样的错误。
然而,仔细想想,也许这是文帝故意做的。文帝在“吕后乱政”的烂摊子上继承了王位,知道外戚权大的危害。孝顺母亲是他的高尚道德,但他永远不会允许另一个权重很高的叔叔影响整体情况。最好上来就授权,让它膨胀。这就是为什么要让它灭亡,先让它疯狂。
文帝在用人控人方面也很清楚,用自己多变的手腕握住各种人才。
[img]220174[/img]
他对自豪的周勃一点也不软弱。没有周勃的支持,他不可能成功登基。可以说周勃把他扶上了王位。但是周勃之后的猖狂真的违背了文帝,这一刻又一刻。
于是,文帝开始对周勃进行手术。首先,他免去了周勃丞相的职务,强迫他回到封地。后来,他以“谋反罪”的名义被押入监狱。
文帝是仁君,但仁君并不意味着没有杀人之心。真的,他像处女一样安静,像老虎一样移动。但毕竟仁君是仁君,最后没有杀周勃。
对待才华横溢的贾谊,他采纳了很多建议,但也没有重用。朝局刚稳,需要休养生息,稳步发展。文帝牢牢把握“仁政”的总纲,政策温和,有利于团结稳定发展。虽然我喜欢贾谊的才华,但我不能重用他。重用他不利于周围大臣的团结;重用他会影响我的行政策略。因此,只能“委婉”地放弃这个人,却逐渐实施了贾谊的许多主张。
这也是文帝的过人之处,维持了朝臣的平衡,却在不露山不露水的情况下实施了许多新政。
@ 在对待刘长谋反、废除肉刑、抵抗匈奴等诸事上,都展现了他宽仁背后更高超的一面。
[img]220175[/img]
从以上简单的片段可以看出,文帝除了仁孝之外,还有非凡的策略和手腕,不乏阴狠和刚断。但无论如何,客观来说,他确实是一代仁君,一代明君。
读汉文帝也给了我们一些认识人的启示:认识一个人,不仅要知道众所周知的一面,还要注意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他。
汉文帝刘恒的政治手腕有多厉害?刚仁兼有方,成就了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