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正史上真正的关羽,我左看右看,横看竖看,怎么看都是一位威风凛凛的战神,不辜负“武圣”的美誉。
现在很多人质疑关羽的能力和“武圣”的资格。一方面,他们发现《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许多成就并不存在,如温酒、五关、六将、文丑等。另一方面,关羽去了麦城,失去了荆州,导致蜀汉局促于益州,最终死亡。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都是合理的。
[img]217111[/img]
毕竟,被称为“武术圣人”的能力应该适合“武术”这个词:第一,个人武术指数非凡,有不当的勇气;第二,有非凡的武术,有将军的才能。
先说第一点。
就个人武力指数而言,中国有句老话,专门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单兵作战能力:“在百万军中拿上将首级,比如探袋取物。”
这句话所描绘的场景出现在演义小说中并不少见。
但出现在正史中,只有《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的“关羽斩颜良”一例,可谓前所未有,独一无二。
书中写道:“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羽为先锋。羽看到良指挥盖,策马刺良于万阵,斩首还,绍诸将无法当人,于是解决了白马围。”
有人不这么认为,关羽趁人不备,搞偷袭。
但是,仔细想想,颜良上战场是为什么来的?为了打仗,观光看风景或读书打瞌睡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颜良端坐在“万阵”里,手下有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士兵守护着他们。他们被关羽说了就来,说了就走。他们“斩首还”,在阵中杀死他们,平静地割下他们的头,把他们举在手里。“将军不能当人”,来来去去,像无人之地,简直就是天神。
总之,关羽“万人敌”的名字绝不是《三国演义》的夸大和虚构。
《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说:“关羽、张飞都是万人之敌,是世虎臣!”
自从三国以来,历代每一个凶猛勇敢的人都喜欢把关羽作为标杆进行比较,但没有人能复制关羽“在数百万军队中拿起将军的首要任务,比如探索袋子和东西”的好戏。
[img]217112[/img]
再说第二点。
蜀汉集团前期经营荆、益二州,关羽独掌一州,可谓方面大将,举足轻重,国家大梁。
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成功夺取汉中,出师秦川的条件已经满足。上庸的申延已经投降,后顾之忧已经解除。
关羽已近60岁,油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为已经到了出宛、洛之机,于是独领一军北伐。
很多持“事后诸葛亮”观点的人认为关羽轻举妄动,盲目行动,没有大局观,没有意识到东吴的威胁。
事实上,关羽并非没有防备东吴狼的野心。他特别做了精心准备:建设江陵城,建设烽火台预警系统,训练水军。
可以说,如果关羽此时不举行北伐,等待樊城的曹仁打架,一旦想到荆州东吴与曹军合作,形势就会更加尴尬。
@ 关羽主动出击,却占据了先机。
北伐战争开始时,关羽击败了曹仁。他从江陵进入500或600英里,包围襄阳,并将曹仁锁定在樊城。于禁和庞德带领军队获救。结果,七军被淹。于禁跪下来,庞德死了。五位好将军之一的徐晃很害怕,不得不驻军原地等待张辽。曹操在许昌坐不住了。他曾经想迁都以避开关羽的边缘。
当时,陈寿用“威震华夏”四个字来形容关羽的赫赫威势。
[img]217113[/img]
经过仔细计算,从北伐到输掉麦城,关羽牵制和战斗的对手有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张辽;吕蒙、鲁迅、朱然、蒋钦、潘章、孙吴;他的叛军糜芳、士仁等。也就是说,关羽独自与孙曹集团作战,尽管他输了,但他仍然很荣幸。
遥想霸王项羽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刘邦反击,在山脊下逃兵,成为光照千古的英雄。
关羽以复兴汉朝为己任,审时度势,强挑横梁,吞山河,搅动中原天翻地覆,几乎要成功。纵观三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只有一个人以大梁独唱主角,关羽被尊为“武圣”,名副其实;刘烨称赞 “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绝非虚言。
关羽在正史上的武力值是多少?他有领导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