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昌邑王刘贺的心太急了。如果他想采取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就像当年的代王刘恒一样,也许最后的结果会大不相同。不吸取教训,不吸取经验。刘贺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img]216435[/img]
若做纵向比较,刘贺相当于刘恒,那么霍光就相当于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周勃和陈平的角色。当他们选择王位继承人时,他们非常小心。他们放弃了齐王刘翔。刘翔雄心勃勃,实力雄厚。他的兄弟刘章和刘兴居是平定诸吕之乱的主力军。这样的人成了皇帝,还有陈平、周勃的好日子吗?他们选择代王刘恒,不是刘恒贤德,而是刘恒平庸,是诸侯王中最不雄心勃勃、控制最好的人。作为霍光,他之所以选择刘贺,也是因为刘贺在朝廷缺乏基础,便于霍光控制,而不是他贤明。
[img]216436[/img]
据史料记载,刘贺在位27天,做了1000多件坏事,相当于他继承王位后,一直在作恶,连睡觉时间都没有。他也是个陌生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称为“多智多魔”。诸葛亮成了未卜先知的神仙。如果他给将军们一个聪明的计划,他可以料敌于先,洞察天机。最后,他上演了七星的故事。很多太神奇的事情都是故事而不是历史事实。至于刘贺做了1000多件坏事,你可以理解。
[img]216437[/img]
历史的真相是,昌邑王刘贺来到首都,并非孤身一人,还带着自己在封地上的一群人马,目的是尽快控制自己的权力。然而,他并不像代王刘恒那样冷静老练。他首先稳定了这些拥有实权的大臣,而是迅速采取行动,把亲信放在重要位置,准备取代霍光和一些朝廷的重要大臣。这无疑触动了霍光和所有人的利益,于是这些人联合起来,把刘贺赶下了皇位。刘贺和祖先刘恒相比,一个地下一个天上,论权谋他不如刘恒,论心机他远不如刘恒。汉文帝刘恒用温水煮蛤蟆。到达首都后,他先是加官进爵,然后用沉默的手段逐一铲除这些人,牢牢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img]216438[/img]
刘贺并不愚蠢,也没有史书记载的那么糟糕。他只是犯了年轻人的通病:冲动。他渴望夺取权力,展示自己的抱负,但忽视了那些真正控制权力的人的感受。如果他不做那么多“坏事”,霍光不是伊尹的名字,而是扰乱大纲的混乱大臣。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刘贺做了什么? 为什么只在位27天就被废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