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富春人孙权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五年,即公元182年,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享年71岁。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的祖先是孙武之后的“兵家至圣”。
但由于年代久远,他的家庭传承已不可考,唯一清楚的是孙权祖父几代人都在吴地当官,所以“家在富春”,祖坟也在富春。
孙权长兄孙策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小霸王”,不仅智谋超群,而且武力过人。
相比之下,孙权有一副儒生的样子。
[img]216402[/img]
时值乱世,各行各业的枭雄都以武力争夺天下。
18岁的孙权没有军事成就。他第一次接手孙策的职业生涯时,集团里有很多不满的人。他的堂兄孙耀、堂兄孙辅、庐江太守李术就是典型的代表。
@ 卧榻边的山越屡征不服,西边的黄祖虎视眈眈,也对江东新主孙权构成了威胁。
幸运的是,经过多年的战斗,孙策已经建立了忠诚的政治和军事团队。他们包括张昭、张洪、顾勇、周瑜、程普、朱然、韩当和黄盖。
在他们的帮助下,孙权终于稳定了局面。
赤壁之战和小亭之战后,他们也帮助孙权渡过了难关。
如何控制这群英雄?孙权有自己的办法。
对于功勋卓著的武将,孙权与汉制相比,一般授予他们的称号,如将军、将军、骑将军、卫将军等。
据《汉书》记载,骑将军、上将军“排名宰相”,骑将军、卫将军“都金紫,排名上卿”。
爵位几乎是一样的,可以让它们相互制衡。
如果发生战争,孙权将暂时选拔指挥官,授予监督称号;战争结束时,权力将立即归还。
对于文臣来说,孙权唯一担心的就是丞相是否选择得当。
[img]216403[/img]
商朝贤相伊尹
《史记》说:“丞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民,使卿大夫各得其职”。
总之,丞相这个职位就是“皇帝老大,他老二”的角色。
无形中架空皇权,赵高前车的鉴足可以警示后人。
因此,汉成帝时,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曾将丞相的权力分为三部分:“将皇家历史医生改为司空,与司马、丞相为三公,都是丞相。”
208年曹操发动赤壁战争前,为防止朝局发生变化,同样垂涎丞相的大权,于当年6月“罢三公,复置丞相”
221年,孙权在221年设立了丞相一职。
当时,孙权主动向曹魏称臣,以满足刘备东征的需要。
刚篡汉称帝,宿敌便称藩纳贡,曹丕高兴时,便封其为“吴王”。
按照汉代的典籍制度,王侯可以设置丞相。
根据功劳和资格,张昭本是第一人选。
但孙权并没有选择他,而是选择了《三国志》中名不见传的刘邵。
东吴的第一任丞相,为相几年来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
孙邵死后,群臣无法忍受,纷纷上书请张昭为相。
孙权之前解释说,之所以不崇拜张昭为相,是因为丞相事务复杂,怕老臣身体受不了。
这一次,孙权见群臣汹汹,不得不说实话。
“这公性刚,言不从,怨恨将兴,非益之也。”
这意味着张昭脾气暴躁。如果提出的建议不被采纳,他心里会有怨恨,不利于君臣相处。
事实上,群臣们都听到了言外之意,孙权不崇拜张昭为相,只是为了自己的军政。
@ 他只需要一个唯命是从的“弱臣”,一个可有可无的“助手”。
果然,刘邵之后,孙权又拜顾雍、鲁迅、步谷、朱据等四人为相。
19年来,顾雍一直是宰相。
在此期间,顾雍不争权,遇事后奏报,非常让孙权满意。
76岁的顾雍于243年去世,孙权于次年6月任命名将陆逊为相。
作为吴国的第一名将军,鲁迅常年驻扎在武昌,基本上不在朝内。
因此,鲁迅以宰相的名义,却从未有效行使过宰相的职权,大权仍掌握在孙权手中。
后来,鲁迅因废立太子而与孙权产生分歧,孙权派使责令鲁迅,鲁迅愤愤不平,于245年死亡。
陆逊之后,孙权先后拜步,朱据为相。
一步知道孙权的心思,他和鲁迅一样,常年驻防夷陵,也是一位远离权力中心的名副总理。
在拜相之前,他经常上书推荐人才,但拜相之后,他很少问朝中大事。
朱据就不一样了,宰相受命后不久就卷入了太子孙与鲁王孙霸之争。
史载朱据“支持太子,言则恳至,义形于色”,而孙权对太子孙女极为不满。
于是在250年,孙权遂将其贬为新都右丞,然后将其送上任命之路。
这时,孙权去世才两年。
张昭协助孙权36年,他为什么这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