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负荆请罪大家都很熟悉。作为赵国的一员将军,廉颇还与白起、李牧等同位列战国四大名将。廉颇的功勋是靠大大小小的战斗换来的,而出生在市场上的林相如只做了两件事,完全归赵和池池之会,就在廉颇之上,廉颇自然不服。廉颇本来就是个将军,哪里会有什么隐藏,能说出来就不会憋着,廉颇不喜欢林相如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当廉颇知道林相如为了正义和赵国不在乎时,廉颇主动负荆请罪。然后他们一文一武,一个个放松。有一段时间,秦国不敢挑衅赵国。
[img]215396[/img]
假如故事到此结束,那还是不错的。两人交好,毫无疑问,但关于两人留白的美好结局却充满了疑问。众所周知,在赵国长平之战中没有提到林相如。在长平之战中,赵国首先派出廉颇进行抵抗。廉颇选择了防御和消费战。后来,秦国看到自己无法攻击,就到处散布谣言说廉颇无法战斗,并派出只能在纸上谈兵的赵括。作为赵国的丞相,林相如没有阻止赵王吗?
辛弃疾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庭怀古》中写道:“廉颇老了,还能吃吗?”赵王想起廉颇,派人去魏国打听廉颇的饭量。言下之意是打听廉颇还能不能用,说明廉颇当时在魏,赵王对廉颇一无所知。为了表明身体健康,廉颇吃了很多,换上盔甲,骑上战马,打了两套拳。
[img]215397[/img]
但在这个时候,使者回去说廉颇可以吃得很好。他一顿饭上了三次厕所。因此,赵王认为廉颇不能使用它。显然,这位使者对廉颇怀恨在心,但赵王一点也不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赵王派了一个人,而赵王派了廉颇的敌人?
即使赵王不知道,林相如也不知道吗?他们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人在后来的故事中仍然没有交集。相反,在他们受到惩罚之前,他们有了更多的交集。他们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大史诉讼马迁错了吗?
[img]215398[/img]
因此,教材只截取了一半的结果——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林相如和廉颇的关系确实很好。毕竟,他们的和解也是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仍然是稳定的,但为什么林相如以后不出现呢?
[img]215399[/img]
原来,林相如在得知长平战争失败后就去世了。这时,廉颇没有被重用,而是去了其他国家。然而,其他国家不需要他。他在魏国生活了很长时间,等待赵王的征用。
当赵王醒来时,赵王派出了错误的使者,导致了这一系列的误解。赵王派使者时,林相如早就死了,朝中的党羽来到别人家吃饭。
此时,下面的投机者也不会派出合适的使者。
[img]215400[/img]
为什么林相如早就死了?虽然赵国在长平战役中伤亡惨重,被活埋20万人,但此后,赵国维持了38年。在这38年的沧桑中,廉颇不被召回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林相如在长平战役之后就去世了。为什么林相如在长平战役中没有站起来?病危了吗?答案不是。
事实上,林相如和廉颇关系很好,但随着赵王的去世,新登基的赵王并不喜欢林相如和廉颇的结合。也许他只是不想用其中一个,但两个人已经是一荣一损的局面了。有时候林相如经常帮廉颇说好话,这让新登基的赵王感到不舒服。对于重用赵括的赵王来说,这两个人已经不重要了。相反,赵王认为他们的文武结合是一种侵略。
皇帝的艺术在于制衡。从赵王的角度来看,支持一个新的将军做自己的人是正常的。对于廉颇和林相如来说,他们都做自己的事情,但结局没有朝着他们奋斗的方向发展。结局不禁发人深省。
那么廉颇和林相如最终还没有完成和平繁荣的梦想,到底是谁错了?是赵王的制衡吗?还是两个人太张扬,不懂得收敛?
不,有时候不犯错,也是错的。
[img]215401[/img]
如果非要找一个背锅的,那只能是赵王支持的赵括。赵括没有实力,但也说炒作,还能怪赵王认识人吗?当然,赵括只是背锅,他从来没有背叛过,做过坏事。长平之战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后来的使者和廉颇有仇,绝对是以恶棍的心度君子之腹。这种公报和私报直接导致了赵国的早衰。
其实廉颇和林相如的结合是美好的,但结局却让人感慨。语文课的教材没有写,语文老师也不愿意多说。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故事的结局:廉颇死于抑郁和仇恨,而林相如死于疾病。然而,他们之前冰释过去的美好故事却永远流传下来。
廉颇负荆请罪后怎么样? 难怪书上没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