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乾隆和多尔根,
多尔根于1650年12月在狩猎途中去世。
顺治帝带着诸王大臣到东直门外迎侯,追尊多尔琏为“诚敬义皇帝”,并以皇帝的仪式安葬。他的元妃是“义皇后”,他们都享受着寺庙。
但两个月后,画风突变!
朝廷定案:多尔根“独善专权”、“阴谋篡逆”,“砍爵、撤庙享、废宗室、籍财产入官”。
一个“义皇帝”瞬间变成了篡逆之臣!
这个锅,多尔琏一背就是128年。
直到乾隆43年,乾隆亲自发表了长达1500字的甲骨文,以平反多尔根。
为什么乾隆在128年前“突然想起”平反了多尔根?
“翻案”达人
[img]215089[/img]
乾隆可能是历史上最喜欢“翻案”的皇帝之一。
乾隆刚到位时,各种案件中被处罚的官员及其家属被免除,前朝被废除或不得意者被使用。
当时,河东总督王士俊曾抱怨:现在的条陈,都是翻案!只要把雍正时期的事情翻过来,就是好条陈。···
乾隆听了很不爽:你说群臣喜欢翻案,其实是说我喜欢翻案!
于是,王士俊被骂为小人,后来削籍为民。···
乾隆嘴上不承认,但他其实是个“翻案达人”。
[img]215090[/img]
后来乾隆翻案多尔根、多铎、豪格,还翻案雍正朝被迫害的八九王。
这还不算,他还了满清的对手袁崇焕,史可法清白。
而且确实有必要把案件翻给多尔根。
经不起推敲,影响极其恶劣的多尔根案
多尔根的罪行是:独善专权,不让济尔哈朗预政;妄自尊大,以为顺治继位是她的功劳;用依靠,宅邸越狱;逼死豪格等。
另外,他死前让人把八补龙袍等东西放在棺材里,又把两白旗移到永平,意图谋反。
正如乾隆在翻案中所说:多尔根有很多机会排除异己,夺权篡位。临死前需要偷偷放龙袍到棺材来表达对王位的觊觎吗?
因为官方说法太扯,@ 民间自己脑补了“故事线”。
大玉儿(孝庄太后)以下嫁多尔根换取多尔根支持顺治继位-顺治倍感屈辱-多尔根死后顺治报复!
[img]215091[/img]
按照满人入关前的习俗,结婚可能不丢人,但在中原人眼里,却是伤风败俗!
一百多年前,乾隆时期那些微妙的权力矛盾已经不是一件事了。
然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谣言确实损害了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家威严。
@ 乾隆平时说的很直接:如果多尔根罪是顺治爷的圣裁,我还敢翻案吗?当时顺治还在冲年,“不尝亲政”,“是小奸谋的真理,构成冤狱”!
别猜了!搞多尔琏不是顺治爷的意思,而是宵小奸谋之辈干的!
乾隆翻案上,有1500多个字,追述了多尔根的伟大成就。
然而,重点是重新梳理官方故事线:多尔根在摄政期间得罪了太多人——多尔根死后,小一辈被陷害···
皇家威严,还是要挽回的!
摆脱历史问题
同一年,乾隆为自己的八叔、九叔、豪格、多铎等人翻案。@ 还对前明的袁崇焕、史可法等人进行了翻案、褒奖。
这样,社会矛盾就变了。
在满清入关之初,有两个主要矛盾。
对外,是满清与明朝旧势力的矛盾。
在内部,受“八王议政”等旧制度的影响,皇帝与各王、各王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权力矛盾。
乾隆后期,康乾盛世后,矛盾发生了变化。
在统治集团外,虽然天地会等组织仍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但事实上,经过100多年,“复明”基本上没有吸引力。地方反清斗争主要来自“改土归流”、实际原因,如不堪剥削。
在统治集团内部,虽然“八王议政”的情况仍然存在,但讨论的事件不再涉及军国事件,基本上不限制皇权。
在这种情况下,在最初的权力斗争中处理过于严格的宗室平反可以解决统治集团内部不必要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乾隆的个人威望;如果你与前明忠臣平反,你可以为你宣传的“忠君”思想辩护。
过去的矛盾基本不存在,所以有必要摆脱当年矛盾遗留问题的束缚。
一方面,乾隆对多尔根和其他人进行了平反,并给予了他们和后代的尊重和荣誉。另一方面,乾隆于51年取消了议政大臣的职称,完全结束了八王的议政。
一方面,乾隆向袁崇焕等人翻案,给予推崇;另一方面,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又达到了顶峰。
虚名已收人心,实招已固统治。
这大概就是乾隆的帝王之术吧。
多尔根对清朝的影响很大 为什么乾隆要给多尔琏一个平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