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史》记载,崇祯八年正月,陕西农民军突然南下,攻克明中都凤阳,挖掘朱氏皇族祖坟。崇祯皇帝惊慌失措,突然下了第一道“罪己诏”。这封由皇帝亲自写的“审查书”等于向世界承认,他使用的非人造成的大明狼烟四起,形势危险。俗话说:“鸟之将死,其名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灾难即将来临的危机时刻,崇祯皇帝进行了审查,反思应该令人难忘,他也应该改变错误。然而,他仍然重用宦官,偏信恶棍,怀疑能臣。之后,一个接一个的人民起义,一个咄咄逼人的后金枭雄,大明内外交困的严峻局面丝毫没有缓解,反而变得越来越危重。
[img]212678[/img]
六年后,在形势压力下,第二道“罪己诏”又下发了。轻描淡写地责备自己几句话后,他们改变了绘画风格,严厉斥责贪官、傲慢的士兵和当地的强者,敲骨吸髓,伤害人民。它的情绪和怨恨足以感动世界,但它不能采取任何具体的惩罚措施,只能让已经风雨飘摇的颓势继续恶化。然后再次审查,发布了六条罪己诏书,或者真诚反思自己的君德不修,政令有失
,要么怒斥文官贪财,武将怕死,导致到处干柴火,难以扑救。他还虚伪地说:“寇亦我赤子”
。把挖祖坟的农民军比作国家(我)的纯子,很讽刺。一个皇帝主动写了这么多复习书,在历史上真的很少见。发了这么多自罪书,没有一本不合理,声情并茂,泪流满面,但是没用,没有一本不是徒劳无功,毫无意义。
[img]212679[/img]
自17岁登基以来,他就杀害了魏忠贤,罢斥阉党,发展生产,鼓励农耕,整顿吏治,颇有“中兴之主”的新气象。无奈他求治心急却志大才疏,再加上性格急躁暴躁,刚昧可疑。渐渐地,他开始重用宦官,亲近奸夫。他在内部增加了苛捐杂税,大肆分配兵役,迫使人们加入农民起义阵营。也喜欢越级遥控指挥,约束前将,甚至阴狠冷血,刻薄寡恩。他擅长杀袁崇焕、陈奇瑜、杨一鹏、熊文灿······
迫使首辅杨嗣昌死亡,严厉斥责孙承宗,使满朝文武感到震惊和不知所措。他摧毁了长城,导致农民和士兵在城下一步一步地逼迫满清。
[img]212680[/img]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突破明君数到防线,然后两路攻北京。李自成自己领兵,强渡黄河,一路上大部分明军不战而降,沿途农民更加热情地加入。崇祯皇帝心急,整天叹气。为了筹钱,他几乎挖了三英尺的地,但还是没有多少。大学生李建泰说我家有矿,可以捐给国家领工资。我愿意带兵去山西阻止闯贼。李建泰带着军队,走到一半就停了下来。但他的家乡也被农军占领了。因为拿不出军薪,人马很快就崩溃了。
[img]212681[/img]
崇祯担心农军进展迅速,很快就会到达首都。这么多人吃喝都要钱,没钱谁帮你拼命?国库里已经见底,这只能在平时聚敛财富的皇室亲戚、王公大臣身上下决心。组织鼓励军民上城拼死抵抗,无国哪有家?周奎家里疯传着几十万两黄金的巨额财富,但老儿说家里人多花钱多,真的拿不到几块钱。但最后勉强答应捐2万银子作为军薪,其实只付了3200英镑。
[img]212682[/img]
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军队的开销却不小。以纳银3.2万为上等,根据捐款金爵的数量,算是卖个官位,你给我多少钱。文武百官扣搜,多几百两,少几十二,甚至几百块钱。崇祯嫂子的父亲捐了更多,捐了2.2万,找了个官当。崇祯失去了耐心,开始按照官员的规模强行收银。后来,连太监都要捐款。宫中最富有的太监哭天抹泪地喊穷,最后拿出几百两凑数。折腾了一个月才凑齐20多万两,还不够塞牙缝,买马料。这怎样才能动员悍将,除了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发兵援助外,其他藩镇都按兵不动,坐视大明灰飞烟灭。
[img]212683[/img]
驻扎在城外的北京军队早已被击败。有官兵、太监和民间勇敢,旗帜凌乱,命令不同。没有统一的指挥调度,太监、兵部和五军都不接受任何人。军费没落,士兵们饥寒交迫,面无人色,口出怨言,士气低落。崇祯长叹短叹,也拿不出任何实际的应对办法。李自成找人谈判,提出双方中分天下,给自己的军队拿800万双方不打仗。自己回西安做西北王。拿不出800万两银子,有银子打仗。不愿投降也不愿一口回绝。李自成带着大军不愿意等啊,直接攻城。
[img]212684[/img]
大势已去,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亡
祖训提醒他不要束手就擒。让王子换上民间旧衣服,告诉他一有机会就逃跑。接着,周后被迫悬梁自杀,手刃袁妃和几个妃子,又狠狠地砍死了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崇祯皇帝挂在煤山上。随后,唯一忠于他的太监王承恩也被吊死在他对面。史载,大顺军进城后不久,就展开了全城大搜索,光在国丈周奎的府里就抄出了50多万银,珍玩无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李自成从官宦那里抄袭了2000多万两黄白之物和难以计数的珍宝。
崇祯打仗没钱 李自成为什么能搜出几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