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东吴有两张著名的。两个,一个指张昭,另一个指张红。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小说里没有张昭大,张洪的名气比他大。张昭生于公元156年,张洪生于153年。
仔细比较历史上的两张,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同龄的两张其实比张昭更出名。
[img]209977[/img]
证据是什么?
证据1:张昭曾被列为孝廉,但他没有接受。张洪曾被列为茂才。孝廉是县推荐的,茂才是州推荐的。州比县大得多。因此,茂才比孝廉少得多,起点也更高。
证据2,后来徐州刺史陶谦想把张昭当成茂才,但被张昭拒绝了。至于张洪,朝廷将军何金、太尉朱毅、司空荀爽想把他当成一个家庭,张洪拒绝接受电话。张洪,让除了皇帝以外的掌权人听说,名声,可见一斑。
证据3:孙策派人去朝廷,怕北方士大夫嘲笑江南没有博学之士,于是派张洪出去。张洪到达许昌后,他和大牛人孔融、陈琳互相欣赏。陈琳还谦虚地说:“我和王朗在这里,和张昭在那里(江东)相比,我们是小巫见大巫。”曹操还任命张洪为会稽东部队长。
@ 张红在孙策方面也扮演着诸葛亮的角色。他为孙策制定了类似隆中对的大计划。
公元191年至193年之间,孙策守孝,全家搬到江都-现在的苏州,见张红。
孙策问张洪如何为父亲报仇,为朝廷平定世界。
起初,张洪没有承诺,所以他找了个借口拒绝。孙策再次真诚表白,张洪被感动,给了他以下计划——
1.近日,充分发挥勇敢善战的特点,投奔孙策的叔叔吴景,招兵买马,积蓄发展自己的力量。
二、中期,向扬州和荆州发展,占领两州,成为自己的根据地。
三、远期,以长江天险,平定各地叛乱,匡扶汉朝,取得伟大成就。
这种为孙策量身定制的策略后来成为孙策和孙权发展的既定政策。
然后,问题来了。
张红这么有名,这么受朝廷欢迎,又有大策略,孙家用的时候怎么还排在张昭之后?
有两个原因:
第一,张洪只是儒家,不像张昭那样是士族。张昭能调动的人脉和资源远远超过张洪。
第二,曹操任命了会稽郡东部的校长。这个正式的职位不仅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警惕。孙权称之为张,而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东部。孙权潜在担心张东部是否会忠于东汉朝廷,而不是他的孙朝?
这种担心真的很有道理。
从张红给孙策、孙权的建议和建议中,张红的言行始终围绕儒家正名善恶。
[img]209978[/img]
当他建议孙策和孙权不要亲自冲锋陷阵时,他明确了将军和教练的职责,不能把将军和教练混在一起。
公元212年,临死前,张红给孙权留了一封信。信中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我们应该如饥似渴地寻求才华,不厌其烦地接受忠告。
张洪留下了一首诗,《杂曲歌词》 行路难》
你看不到温家玉镜台,拿着九重来。
君不见像绿绮琴,一抚一拍凤凰音。
生活的意气必须尽早, 莫负当年行乐心。
荆王奏曲楚妃叹,歌曲终夜将半。
朱楼银阁平生,碧草青苔坐芜满。
当春对酒毫无疑问,视目相看可以多久?
春风吹尽燕初至,此时自称君意。
秋露萎草鸿始归,此时衰暮与君违。
人生翻覆有多充分,谁保脸无是非?
诗中,有及时行乐的浪漫,也有春光转瞬即逝的感叹。
60年来,从153年到212年,经过外戚、宦官、黄巾乱世、诸侯争霸,张洪的最终结论可能是世事无常,无人永生,是非功过,秋风掠过!
东吴著名的两张之一:张洪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