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霍毅和罗宪“拥兵自重”,为何坐看蜀汉被灭?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263年,曹魏钟会和邓艾伐蜀,蜀汉危在旦夕。这时,蜀汉还有三支部队,但都没有奔赴成都。剑阁的姜伟主力军被钟会拖到剑阁,无法逃脱。然而,守卫边境的霍毅和罗宪并没有救援成都,而是“自尊”。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救成都,坐下来看蜀汉被摧毁呢?
从霍益和罗宪的具体情况来看,分析如下。
[img]209618[/img]
霍益想救援,但刘禅拒绝了
霍毅是早年跟随刘备进入四川的将军霍军的儿子。蜀汉后期,刘禅派霍毅到永昌平叛乱少数民族。此后,霍毅担任建宁太守,负责南郡的政治事务。转眼间,263年,霍毅听说魏军大规模进攻,于是向刘禅进表,想去成都协助防守。刘禅认为成都的御林军足够了,觉得没有必要让边境军队帮忙,所以他拒绝了霍毅的要求。
刘禅可能认为南中少数民族叛乱频繁。只有霍宜才能镇上这些叛乱分子。如果霍宜军队来到成都,失去了诸葛亮在南中的艰苦叛乱,那将是不值得的损失。因此,霍宜的“自尊,坐着看蜀汉灭亡”是刘禅造成的,而不是霍宜本人的原因。
刘禅投降曹魏后,霍毅没有立即投降,而是在确定刘禅在洛阳受到礼貌时,带领六郡太守投降。他还说:
“臣闻人生于三,事之如一,但难所在,则致其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委质,不敢有二。”
如果刘禅投降曹魏,被虐待甚至杀害,霍毅大多不会投降,而是与曹魏血战到底,为刘禅报仇。他的忠诚受到司马昭的高度赞赏,并被命令继续管理南中。
罗宪是永安市留守人员
[img]209619[/img]
公元258年,总理陈死于疾病。黄浩开始专政,将正直的罗宪贬为巴东太守,成为将军阎宇都督的副将军。公元263年,罗宪和阎宇听说曹魏进攻蜀国。经过讨论,他们做出了以下安排。将军阎宇亲自带兵前往成都,副将军罗宪留在永安城。然而,阎宇的行军速度太慢了。当他到达成都时,成都的刘禅已经向邓艾提交了一份降书顺序。
魏之伐蜀,召宇西还,宪守永安城。成都败,城市扰动,边江长吏弃城,宪斩乱者一人,人民乃安。(晋书)
当成都坠落的消息传到永安城时,城市里发生了骚动,许多罪犯肆意混乱。在罗宪杀死了几名作乱者后,他稳定了局势。得知刘禅投降后,他带领军队临都亭三天,对蜀汉的灭亡表示哀悼。我不知道阎宇是怎么回事。路上的行军速度太慢了。当他到达成都时,黄花菜很冷。如果罗宪迅速帮助成都,他可能会及时得到救援。
从以上可以看出,主将阎宇驰帮助成都,副将军罗宪是留守人员。因此,当成都陷入困境时,罗宪仍然在永安城,这实际上造成了“支持自尊”。
刘禅投降,钟会之乱后,东吴准备趁火抢劫,派出步协攻永安城。当时罗宪只有2000军队,面临着数倍的入侵者,他鼓舞士气,击败了入侵者。东吴派鲁迅之子陆抗围攻罗宪。罗宪孤立无助,坚持了六个多月。这时,曹魏的救援部队还没有到来,军队的战斗力也很少。很多人劝他放弃永安城,挽救生命。而罗宪则说:“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君子不为。毕命于此。”
罗宪守卫永安城,抵抗东吴大军半年。他不忍心放弃人民,独自逃跑。这种精神是有价值的。@ 由于荆州刺史胡烈攻打荆州重镇西陵,陆抗腹部受敌,从永安退役。罗宪为已灭亡的蜀汉和即将到来的曹魏保存了领土,值得称赞。
[img]209620[/img]
公元263年,正是因为霍毅和罗宪的“自尊”,他们才保护了一方的和平。他们都是蜀汉罕见的忠臣。即使国家陷入困境,他们也不会改变初衷,稳定地方,保护边境和人民。例如,罗宪在永安城抵抗东吴的侵略,不应该保护水土。他们的成就可以与“和平三侯”相媲美。
说实话,如果霍巡和罗宪提前估计曹魏摧毁蜀国的决心和成都的危险,他们可能会继续向后主刘禅寻求帮助,而不是在边境“支持士兵和尊重自己”。想想看,蜀汉的首都即将沦陷。霍巡和罗宪愚蠢地守卫着边境。他们守卫边境没有多大意义。救援成都是当务之急。
为什么霍益和罗宪在蜀汉灭亡时没有救援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