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探索历史上真正的周红王和汉献帝。
汉末至三国鼎立期间,历史教科书重点讲述了曹操“威胁天子命令诸侯”的故事,讲述了英雄如何从校尉晋升为魏王的故事。曹操在徐县迎难的汉献帝,在徐县设立了都城,以汉献帝的名义讨伐袁术等诸侯,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范围。
[img]209249[/img]
汉桓帝以来,汉朝的衰落出现了,羌族、胡族、鲜卑等海外部落不断入侵。国内宦官和学者爆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政治腐败难以忍受,人民流离失所。汉献帝时期,终于逃脱了董卓的迫害,被李珏、郭泗劫持,最终被曹操救出,挽救了生命。曹操虽然控制了朝政,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曹操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非常清楚,始终保持着汉臣的身份,优待汉献帝。
八百多年前的西周末,纲常崩溃,周幽王被杀,诸侯立老太子为帝,号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img]209250[/img]
东周各国
随着诸侯的统治,东周王朝一路衰落,无法与强大的诸侯抗争,领土范围越来越小。在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周浩王时期,战国时期形成了七雄势力。东周国和宋伟等几个小国一样依附于大国,看着人们的脸。秦武王时期,甚至公开派人将东周君主赶出宫殿。乱世下,前王朝的天子就像一根芥末。
汉献帝和周郝王同样风格的乱世落难天子,一个被抢要,一个却没人理会,为什么生活差距这么大?
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不同的中央信誉
汉献帝时期,各地的郡守和宗亲形成了反董联盟,这时才敢名正言顺地公开募兵,培养自己的军队力量。自秦朝实施县制以来,都尉和刺史掌握的城防军队相当有限。一个县的军队大约有2000人。如果军队规模太大,会议将受到汉律的惩罚。即使是为了反抗董卓,还是有很多人不敢以自己的名义招兵,“当时,豪侠多附绍。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多地方官员以袁绍的名义割据。他们真的很害怕秋后朝廷会计,受到制裁。他们都借用袁氏的名义坑袁绍。大家对汉朝还是有希望的。他们也不确定会像当年汉宣帝即位时那样出现“昭宣中兴”的局面,然后给大汉延续几百年。
一般来说,汉末军阀分裂只有十多年,虽然早期政治斗争更加严重,但汉政府的信誉相对较强,学者和人民对刘世界仍有乐观的态度,因为汉朝皇帝不能贸然废除,否则会遭受巨大的舆论压力,袁艺术的经历就是当时最典型的例子。
另一方面,战国时期,东周国虽有天子之名,但没有天子之实,从周幽王被杀到周郝王登位,各诸侯相互攻击战争已经历了200多年。周朝的礼乐崩溃,失去了对各地领土的统治,各位诸侯也抛弃了春秋时期的战争规律,把战争变成了攻城攻地的绞杀机器。等到七国先后称王,秦齐互相尊帝,各方势力在权力和地位上一步步超越,试探世界底线,而东周君主国早已像枯萎一样在洛邑被“囚禁”。
[img]209251[/img]
公元前482秦国疆域
[img]209252[/img]
公元前400秦国
[img]209253[/img]
公元前279秦国
诸侯地位不同
就战国和汉末的世界而言,战国诸侯是真正意义上的诸侯,而不是军阀。七国都有一个极端大臣的头衔和统治地区。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君主的概念被遗忘了。如果礼仪和法律不存在,自然会忽视上下的尊严和尊严。汉朝十八路联盟只是官场的底层阶级。他们的行为受到尊严、礼仪和君主和大臣的限制。这两个时代的诸侯们掀起了不同的波澜。
[img]209254[/img]
看看汉末纠纷,反董联盟中官职最高的是袁绍为之前担任的司隶校尉。其他人,如张淼、公孙赞、孙坚、袁术,都是太守。充其量,这个联盟是全国18个城市地方武装发动的起义。它在人民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非常有限,甚至不如以前的黄巾起义那么大。战国时期,秦等国家是伯爵的天子,甚至可以与其他国家交流,甚至可以发动战争,完全由国家机制运行,控制城市、土地、人口和独立的内部监管,这些方面在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了汉末。
[img]209255[/img]
汉末割据
经过多年的管理,全国人民,特别是秦人民,形成了与君主意志相匹配的价值体系,言行充分遵循国家价值观,放弃了旧周王城的礼仪模式。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虽然他们是王子,但统治和执政模式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诸侯不断坐大,中央权力被削弱。周王室无法控制许多诸侯国,只能派使者在各国之间徘徊,以确保王室的安全。
[img]209256[/img]
商鞅变法
从那时起,这些侯国开始对其他邻国发动战争,扩大领土,掠夺财富,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东周无法与世界抗争,甚至承诺秦国的土地属于秦国,已经衰落,不得不取悦强国,在其他国家寻求和平。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我们可能会理解为什么周浩王被忽视,而汉献帝非常受欢迎。在国家发展中,君主上台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收回权力。一旦诸侯权力过大,不受限制,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就会爆发,最终演变为武力斗争。在@ 强者吃下相对较弱的一方,重新洗牌,重新分配新的权力。
国王和汉献帝都是落难的天子 为什么两人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