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魏延被任命为前锋。司马懿坚持不了,诸葛亮北伐陷入僵局。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恶化,秘密与长史杨毅、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讨论退役节度,使魏延断后,如魏延不服从调度,就随他便。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去揣摩魏延的意图。魏延回答说:“丞相虽然死了,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荒废世界大事呢?此外,我魏延是谁,杨仪怎么能摆布我,做断将领?”
[img]205928[/img]
最后,诸葛亮死后,杨毅和魏燕发生了直接冲突。对杨毅来说,他派马岱杀了马岱,成功结束了蜀汉内部的纠纷。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死后,杨毅和马岱一起去除魏燕。他们的结果是什么?
一、马岱
马岱,未知生卒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马超的弟弟。早年跟随马超与曹操作战,反击陇上,围攻成都和汉中。
陈寿在《三国志魏延传》中记载: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
[img]205929[/img]
因此,很明显,根据《三国志》,马岱被杨毅派去杀魏延,这意味着杨毅是杀魏延的主谋。当然,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安排马岱杀魏延。在这方面,在我看来,《三国演义》的说法显然没有得到正史的证据,也就是说,它很可能是罗贯中虚构的。
建兴十三年(235年),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率众伐魏,为牛金击退。诸葛亮去世后的第二年,马岱率领蜀汉大军进攻曹魏。然而,在这场战斗中,马岱被司马懿的牛金击败。在这场战斗中,《三国志》等史料中没有马岱的相关记载。换句话说,马岱的结局自然是下落不明的。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是公元235年被打败了,马岱被调离前线,回到蜀汉都城,最终病逝。而这,促使相关史料,没有马岱的记载。
[img]205930[/img]
二、杨仪
另一方面,与马岱相比,杨仪的最终结局有明确的记载。杨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起初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来投奔关羽,任功曹。关羽被送到成都,受到刘备的高度赞赏,被提拔为尚书。与尚书使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与诸葛亮作战。
[img]205931[/img]
诸葛亮生前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故意让蒋婉承担重任,蒋婉为尚书令、益州刺史。回到蜀汉都城后,杨仪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是自己行事便宜。起初,杨仪任先主手下的尚书,蒋婉为尚书郎,后来虽然都是宰相参军长史。每次杨毅陪同他,他都会在蜀汉军队里做繁重的工作。他认为自己比蒋婉老,所以他经常表现出怨恨和愤怒,责骂别人发自内心地叹息。
在这方面,在我看来,杨毅认为他在蜀汉的资历更老,并有除魏燕外的功劳,应该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然而,最终的结果是蒋婉取代了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的首相。这促使杨毅多次抱怨。
[img]205932[/img]
当时大家都怕他出言不逊,不敢和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毅去慰问他。杨毅对费毅表示怨恨和愤怒,说了很多以前的事情,对费毅说:“以前丞相去世的时候,如果我举兵跟着魏延,今天的生活怎么会落魄到这样的田地上呢?真的很遗憾。”然而,杨毅没想到的是,费毅秘密地把杨毅的话演奏给了后主刘禅。
建兴十三年(235年),后主刘禅下诏,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对此时的杨仪来说,虽然失去了官职,但至少他还是活了下来。然而,杨仪显然并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到县里抓他。在监狱里,杨仪选择了自杀,他的妻子、孩子和孩子回到了蜀国。从这个角度来看,杨仪的最终结局无疑是凄凉的。
然而,杨毅一开始除掉魏延,显然有报复魏延的意义。在此之前,他们之间有个人恩怨。在此基础上,杨毅的最终结局也可以说是自负。对此,孙权曾评论道:杨毅、魏延、牧立恶棍也是如此。虽然吠叫有利于时事,但既然已经放手了,势不可轻。如果一旦没有诸葛亮,那将是一场灾难。
[img]205933[/img]
总的来说,如果诸葛亮没有死,他可以控制魏延,一个凶猛的将军。但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魏延还想着北伐中原,自然会导致自己的叛逆亲离。因此,杨仪与马岱合作,消除了魏延,客观上避免了蜀汉内乱的扩大,否则只会给曹魏一个机会。魏延被杀后,马岱最终下落不明,杨仪在监狱里自杀。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杨仪和马岱联手去除魏延? 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