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3年,陈友谅和张士诚约好东西攻击朱元璋。张士诚派兵安丰攻打小明王韩林儿,而陈友谅趁机攻打被朱元璋占领的洪都(南昌)。朱元璋不顾刘伯温等人的劝阻,坚持先营救韩林儿,导致洪都被陈友谅包围。朱元璋解开安丰之围后,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和将军邓愈在洪都坚守了80多天。接下来,朱元璋赶往江西,在鄱阳湖战役中击败陈友谅,陈友谅死亡,儿子陈理半年后投降。陈汉已灭,朱元璋转头向东,正式开始“灭吴”之战。
[img]204609[/img]
事实上,说朱元璋“灭吴”并不准确,从公元1363年到公元1364年这两年,先后出现了两个“吴王”。首先,张士诚自立为吴王,以平江(苏州)为都城。后来,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也被大家推荐为以南京为基地的吴王。然而,当时朱元璋仍然以小明王韩林儿的“龙凤”为年号。@ 当时人们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平心而论,张士诚在苏吴地区还是很有威望的。张士诚和朱元璋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元朝末年,张士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遭受了元朝严厉的政治痛苦。为了生存,他带着三个弟弟偷偷卖私盐,成为当地最大的盐枭。据《明史》记载,张士诚为人非常慷慨,周围的村民都有困难,他必须帮忙,所以在苏吴地区,张士诚相当受欢迎。@ 苏吴地区的人民也非常支持张士诚举起义旗,举兵造反。
当时以平江为核心的张士诚,周边有杭、绍、湖、秀(嘉兴)四大重镇,相互呼应,如铁索连环,加上盐城、通州、台州、淮安、徐州等地,势力范围较大。为了突破张士诚的防线,朱元璋派徐达、冯胜、常遇春、李文忠兵分四条路,切断了张士诚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打破了每一条路。1366年8月,朱元璋砍掉了平江周围的翅膀,只留下了平江一座孤城。
朱元璋当时坐镇南京,命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两人带兵20万,共同围困平江。《明史纪事本末》云:
[img]204610[/img]
八月辛亥,命徐达为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万伐张士诚。
然而,平江的城市又高又厚,城市里充满了粮草。徐达被困了一年,仍然无法进入城市。当时,陈友谅率领60万兵马围困洪都,80多天内无法赢得一座孤城。陈友谅非常沮丧。现在,徐达已经一年没有打破平江了,他的心情可想而知。《明史纪事本末》云:
吴元年太祖,大军围姑苏,久不下,徐达派人到军队请事。
徐达破城无门,只好邀请朱元璋,朱元璋离开南京,亲临平江城外督战。朱元璋到达战场后,立刻体会到了徐达的无奈。平江的城市很高。城墙上有大量的弩箭和投石器。一旦徐达的军队靠近攻城,它将损坏大部分。即使它进入城市,在等待梯子之前,滚石和热油已经落下。朱元璋打了十几年仗,什么场面没见过,只是没见过这样的防守。
当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朱元璋突然想起了七年前的一个人,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奇妙的计划。这个名字叫叶兑,是元朝末年的隐士。朱元璋刚占领南京时,从江浙地区招聘人才,刘伯温、宋连等人此时都进入了朱元璋的手下。叶兑当时名声不错,经宋连推荐,朱元璋多次邀请叶兑到南京共谋大事,叶兑并不感兴趣。后来,叶兑云游到南京,与朱元璋有了一面之缘,朱元璋向叶兑问计,叶兑曾给朱元璋留下“一纲三目”四大计划,然后再次回归。“一纲三目”中的“一纲”,就是让朱元璋以南京为据点,攻退可守。“三目”中的第一眼就是教朱元璋如何打破张士诚。
[img]204611[/img]
据《明史·叶兑传》记载,叶兑曾告诉朱元璋:
“张九四之地...如果城市很难突然拔出,它将被锁定在城市的法律中。在城外矢石不到的地方,不要筑长围,分命将卒四面立营,屯田坚守,断其出入之路。分兵略属城,收税养军。坐在空城里,安得不困...这也是计划。”
叶兑的“一纲三目”篇幅较大,作者为了方便表达,做了部分删减。至于如何对付张士诚,叶兑的意思是姑苏城很强,如果用传统的攻城方法,根本无法取得突破。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在箭射不到,石头扔不到(射程以外)的地方搭建很多高台。高台比城墙高,这样站在高台上就可以看到城市的防守,用石头和箭攻击城市,然后把他们困在外面,不要让他们离开城市,这样,城市就会被打破。
朱元璋想起了叶兑的诡计,然后与徐达等人讨论,采用了叶兑的方法。如叶兑所料,当朱元璋的高台建成时,张士诚的军队将绝望。朱元璋可以随意攻击城市,但张士诚无法反击。最后,仅仅半个多月后,平江市就破裂了,张士诚被俘并死于绝食。张士诚死后,南方的英雄不再是朱元璋的敌人。
作为元末义军领袖,张士诚为反抗元朝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个人“看似有器量,却没有远图”,最终被叶兑留给朱元璋的诡计所打破。后人为朱元璋感到高兴,但也为张士诚感到遗憾。
[灭吴]之战,面对长期无法攻击的张士诚,朱元璋是如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