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提督王辅臣已归顺,康熙为何还要赶尽杀戮?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陕甘提督王辅臣历史上自杀,《康熙王朝》在这一点上没有戏说,也是自杀。
然而,康熙虽然没有处死王辅臣,但却是杀死王辅臣的罪魁祸首,也就是说,没有康熙,王辅臣就不会死。康熙不能摆脱他的死亡。
王辅臣的一生充满坎坷,出身贫寒,父母是官宦家庭的仆人。
后来明朝横征暴敛人民,没有活路。王辅臣和他的姐夫脱竿而起,加入了农民军。
后来大明灭亡,大清入关,王辅臣跟随上司姜镶投降清廷。
[img]204132[/img]
但王辅臣不愿意成为国奴,与战友们在山西大同打出反清复明大旗,与清军作战。
在战斗中,王辅臣非常勇敢。他经常穿着白袍穿着黄马。他是不可战胜的,势不可挡。经历过多次战斗的清军铁骑看到他们时感到害怕和逃避。历史资料显示了清军莫有其锋者,直呼:马蹄子来了。(马筝子是王辅臣的外号)
雄心勃勃的吴三桂招兵买马,招降纳叛,王辅臣再到吴三桂帐下,成为猛将。
吴三桂欣赏他,出则同车,住则同席,就像刘备对待关羽、张飞一样。
而王辅臣也没有辜负吴三桂对他的恩情,在扫平南明残余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还在缅甸,俘获了南明皇帝朱由锤。
因此,王辅臣不仅得到了吴三桂的奖励,还得到了康熙的重用,将他调离云南,担任平凉(甘肃地区)的提督,并加上太子保衔。
事实上,康熙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奖惩分明,表扬抓住南明皇帝的王辅臣;二是南明彻底灭亡,不再需要吴三桂。要削弱吴三桂的兵力,调走王辅臣就是要去掉吴的胳膊。
吴三桂也明白康熙的意图,这让失去王辅臣的将军心碎。其他时候,他泪流满面,给了王辅臣2.2万银子。可见王辅臣在吴三桂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但也说明王辅臣对康熙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需要特别小心。
但王辅臣心里明白,吴三桂是靠不住的,打不过康熙,所以把宝压在康熙这边。
吴三桂起兵反清,招降自己时,他毫不犹豫地派儿子把招降书和招降使者一起送给康熙。
[img]204133[/img]
康熙担心,见王辅臣表示忠诚,内心狂喜,立即提拔王辅臣儿子王吉贞为太仆卿。
然而,汉人毕竟是汉人,奴隶毕竟是奴隶。王辅臣自以为受到皇帝的青睐,被康熙忠臣莫洛欺负排斥。他受不了,受不了吴三桂的拉拢。他和主人康熙分道扬镳。康熙十三年(1674年),他选择呼应吴三桂的反清。
两年后,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辅臣内外交困,再次向康熙投降。
康熙很大方,不但没有加罪王辅臣,还让他当自己的平凉太守。
但众所周知,康熙不可能信任像王辅臣这样反复出尔反尔的人。继续任命只是为了安抚他的人。这是权宜之计。一旦形势稳定,杀手就会受到伤害。
王辅臣有多聪明,怎么会不知道康熙爷的心思,他料定自己凶多吉少,于是决定自杀以保全家人。
假如不自杀,自己也难逃一死,到时候还要株连九族,说自杀是最好的选择。
当时康熙命令图海和王辅臣一起守卫汉中,王辅臣基本上失去了自由,自杀都要避开监视。
[img]204134[/img]
为了掩人耳目,王辅臣假装病得很重,奄奄一息。最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让卫兵用白纸喷水,一层一层地敷在鼻子上自杀。
临时前,他向卫兵解释说:
我起身散步,受到朝廷的极大恩惠,我的财富已经极其丰富。以前是被所有人逼的,是不公平的,但现在虽然反正朝廷已经蓄怒了,但是怎么能饶我呢?大丈夫与其在市曹首领,不如自杀。然而,刀死、绳死、药死都有痕迹,所以他们会稍微累一点,累一点,累一点,累一点等等。我很熟悉,等我喝醉了,用纸蒙住我的脸,用冷水立死,和病死没什么区别,你等等。
王辅臣的努力没有白费。自杀后,只有他的儿子受到了革命的惩罚,他的家人也没有参与其中,这并没有浪费他的良好意图。
王辅臣的死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清初汉族精英的悲剧。他们被判大明投靠清朝。即使他们忠诚,他们仍然是二等公民。在主人眼里,他们就像狗和猪。他们必须更加警惕。
他们投降后怎么做都是错的,要么忍辱偷生,要么身首异处,反正没有好果子吃。
康熙为什么要在王辅臣降清后处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