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生卒年未知,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将军,被封昌国君,协助燕昭王振兴燕国。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img]201557[/img]
公元前284年,他指挥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接了70多个城市,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著称的战例,报告了强齐伐燕的仇恨。后来,由于燕惠王的怀疑,他别无选择,只能去赵国。他被封为观津王。
简介
乐毅先祖乐羊是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的将领。曾率兵攻占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在灵寿,从此乐氏子孙就在这里定居了几代。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摧毁(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成了赵国人。乐毅少年聪明,喜欢兵法,赵国曾有人推荐他当官。武灵王在沙丘宫被围困饿死后,他离开赵国到魏国。
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燕国,燕王以客人的礼仪接待他。乐毅拒绝谦虚。后来,他终于把礼物送给了燕昭王,并表示愿意献身于当臣。燕昭王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位已经很久了。在乐毅的指挥下,燕国军队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赶齐国都城临淄。看到临淄孤城难守,齐民王逃到莒邑,按城固守。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五年,攻占齐国城邑70多座,均归属于郡县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燕国前所未有的强盛。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作战。果然,他设置了一个骗局,用他的计划迷惑了燕军。结果,他在即墨城下打败了骑劫的军队。然后他辗转反侧追逐燕军,向北追赶黄河,收复了齐国的所有城市,并将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市临淄。
为此,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对惠王的不合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现出对先王的忠诚,与先王相识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各种责难和误解,表达了失败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表明他不是愚蠢的主效,也不学会冤枉鬼魂和死亡,所以他离开了。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国、赵两国都任命他为客卿。赵国死于乐毅。
[img]201558[/img]
人物评价
司马迁:“始齐之快通和主父燕读乐毅之报燕王书,不是浪费书而是哭泣。乐臣公学黄帝老子,他的老师叫河上岳父,不知道他出了什么。河上岳父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乐缺公教乐缺公,乐缺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和胶西,是曹翔的老师。”
贾谊:“齐明、周最、陈云、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刘翔:“燕昭王用乐毅,推弱燕之兵,破强七十城,而惠王废乐毅,更替骑劫,兵立破,亡七十城。”
乐毅树
战国时期,燕将军乐毅伐齐,兵囤乐陵。他们发现这里的枣子不一样,特别甜、脆、爽口。因为水土之故,他们命令士兵们从燕国移来1000多棵枣树,并在这里种植。经过战争的洗劫,几乎没有什么存在,但这棵树仍然茂盛。据说是将军乐毅种的,所以叫这棵树“乐毅树”。
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创造了什么著名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