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为什么乐毅不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的读者。让我们给你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搅动风云,形成新的“时代”,进而造就另一批新的“英雄”。他们再次搅动风云,形成另一个全新的“时代”。历史就是这样。
[img]200896[/img]
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争之世。在这样的“时代”下,涌现出一批“英雄”,在这个大争之世中搅动风云,形成新的“时代”。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其中一个“英雄”乐毅。
说到乐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直接改变战国历史走向的“乐毅伐齐”。在这场战争中,乐毅作为联军指挥官指挥秦、燕、赵、魏、韩联军和齐军在济西激战,几乎歼灭了齐军的主力军。后来,五国一拍两散。乐毅率领燕军主力乘胜追击,一举攻克齐国都临淄,迫使齐民王君臣流亡其他国家。几经辗转反侧,他去了齐国“五都”之一的莒城。齐民王在这里被楚军将军杀死。
此时,乐毅率领燕军连接齐国70多个城市,只剩下即墨和莒城两个城市。此外,齐闵王被杀,齐国几乎亡国。从那以后,三十年前,燕国几乎被齐国摧毁。燕昭王来到前线奖励乐毅和他的三支军队,齐国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国力遭受了巨大的损害,从世界霸主的祭坛上摔了下来。
[img]200897[/img]
说到这里,很多同学都会有疑问。为什么取得如此显著成绩的乐毅不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
其实因素很多。
@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战国四大名将”这个名字出现多久,怎么出现。
南北朝时期,南梁著名大臣、历史学家周兴思奉梁武帝之命,重新安排了梁武帝派人从王羲之碑文中拓出的1000字,使其成为易于背诵的手稿。在这种情况下,周兴思利用自己坚实的历史基础,编写了一篇朗朗上口的韵文,这就是传唱千言万语的由来。
在《千字文》中,有两句话——“起剑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以丹青而闻名。因为《千字文》后来从教皇子的手稿变成了后世孩子的启蒙文章,逐渐传播开来。久而久之,人们把周兴思在《千字文》中写的这两句话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千字文》是周兴思在梁武帝的委托下创作的一篇韵文。其中,“战国四大名将”的顺序和候选人自然要从梁武帝派人打印的1000字中选择,押韵也是重要原因。
[img]200898[/img]
在那两句话中,“宣威沙漠,名声丹青”描述了李牧的成就。说到李牧,我们不能绕过另一位赵国名将廉颇,他与李牧合称为“颇牧”。这样,就没有两位名将来对抗和押韵。
既然提到了战国时期的名将,自然就绕不开被称为“人屠”的一代杀神白起。这样一来,就缺少一位名将,不适合任何人。因此,周星嗣将在太史公的《史记》中与白起合传的王坚一起写作,这就有了“起剑颇牧,用兵最精”的说法。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巧合”。
然而,后世史家对战国四大名将概念的诠释将更适合作为上述问题的“标准答案”。
也就是说,白旗、王健、廉颇、李牧四位名将生活在秦国独强、六国弱的时代。在此期间,秦国主要与山东六国作战,秦军在此期间最为强大。比如吴起、乐毅等人,在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略制定水平上可能不如白起、王健、廉颇、李牧。然而,在生活年龄和国家的影响下,他们从未与最强大的秦军作战,因此未能被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乐毅一生的成就是什么?为什么他不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