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堤溃蚁穴,任何王朝灭亡的原因都不在朝夕之间。对大多数王朝来说,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灾难”。比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和元末的“红巾起义”,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土地兼并和严厉的政治。相比之下,明朝的灭亡更为特殊。虽然也有“李自成起义”等“人为灾害”,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自然灾害”。
[img]200586[/img]
比如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朝内忧外患时,爆发了大规模瘟疫。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成为疫区。历史记载:“一巷百余家,没有一家是免费的,一门几十口,没有一个是唯一的存者”。从时间节点来看,大明朝只剩下两年了。关外有清军,李自成内部已接近潼关,如何力挽狂澜,成为崇祯皇帝的燃眉之急。崇祯帝为抵抗来势汹汹的李自成,决定从监狱中提拔一人——孙传庭。孙传庭是明朝最后一位名将,《明史》写道:“传庭死而明亡。”
[img]200587[/img]
代州振武卫人孙传庭,字伯雅。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孙传庭进士及第一任县令,因不满魏忠贤专权而弃官回乡。直到崇祯皇帝即位扳倒魏忠贤,他才重新入朝为官。孙传庭在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崭露头角,当时闯军声势浩大,孙传庭自愿担任陕西巡抚,立志消灭农民军。当时,洪承类与李自成对峙在陕北,闯王高迎祥自湖广至陕西,兵锋直接指向西安。在孙传庭的部署下,明军在子午谷以逸待劳,大破闯军,生擒高迎祥。在高迎祥被处决后,这才轮到李自成成为闯王。
[img]200588[/img]
崇祯十年(1637年)初,孙传庭大破起义军圣世王、瓜背王、一翅飞、镇天王等部,关中以南大片地区趋于平定。孙传庭最精彩的一战是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潼关南部的重兵伏击李自成,这场战争使李自成只以18骑兵的身份离开。据说明朝此时应该追求胜利,彻底消灭义军,但此时清军突破了长城防线,崇祯皇帝迅速将孙传庭调回北京防御。清军的这一行动,可以说直接救了李自成一命。
[img]200589[/img]
孙传庭率部抵达北京后,崇祯皇帝没有允许进城朝见,因为他与主和派有着深刻的矛盾。而一起来的洪承类所部,不仅受到了奖励三军的待遇,还被允许入殿拜见皇帝。孙传庭自然对一碗水没有端平感到不满。此时,主和派还提议将孙传庭的部队全部用于留守蓟辽,孙传庭抗议:“秦军不能留也。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第二年,孙传庭再次被主和派诬陷,惹得崇祯皇帝大怒,将他贬为平民后进监狱。
[img]200590[/img]
没有孙传庭这个强大的对手,李自成在河南发展迅速。当时,河南到处都是饥荒和饥饿。饥饿的人“怕自成不到……从成千上万的自成者”,被孙传庭打到只有18人逃命的李自成,突然拥兵10多万。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兵围开封,崇祯皇帝迅速从监狱提取孙传庭,命令他迅速带兵前往开封。此后,孙传庭一直跟着李自成,李自成进入陕西后,孙传庭又被调到陕西统兵。
[img]200591[/img]
孙传庭在备战期间,面临着许多问题,最棘手的是粮薪不足,疫情蔓延。为了解决粮食工资问题,孙传庭放下了监事的身份,试图用爱国主义影响当地乡绅,让他们捐钱捐粮。但在国家危机之际,这些人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财富。在控制疫情方面,孙传庭得到了云游至此的医生吴又可的帮助,他们共同努力遏制疫情的蔓延。
[img]200592[/img]
崇祯十六年(1643年)5月,孙传庭升任兵部尚书督陕西、河南、四川、山西、湖广、贵州、江南江北军务,成为明末明军最高将领。孙传庭有一套排兵安排,但崇祯皇帝却急于求成,不顾实际情况强迫他出兵。同年8月,孙传庭不得不率领10万大军离开潼关,但不幸的是,他遭遇了滑铁卢。明军崩溃后,李自成一天追杀400英里,明军战死者4万多人,武器行李损失无数。十月初,潼关失守,李自成派兵十万围攻孙传庭,弹尽粮绝下孙传庭战死战场。
孙传庭是明末帮助大楼的擎天柱,也被认为是明末的最后一位将军。他的牺牲是明朝的巨大损失。然而,崇祯皇帝怀疑他是骗死潜逃的。他甚至没有给他一个死后的头衔,这真的很令人心寒。相反,乾隆41年(1776年),清朝为孙传庭增加了死后的头衔“忠诚”。
孙传庭是明朝最后一位名将 他做出了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