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汉晋之间的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曹魏无疑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方。在此基础上,曹魏不仅谋臣众多,而且在武将上也是人才济济。对曹魏武将来说,不仅包括张合、张辽、徐晃、于禁、乐进等曹魏五子良将,还包括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元、夏侯敦等曹魏宗室武将。当然,武将众多,曹魏的一些名将逐渐被忽视,尤其是曹魏后期的许多名将,并没有获得更高的知名度。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其中,作者今天要讲的王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太原县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王畅(2世纪-259年),字文舒。曹魏将领三国时期,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对于文武双全的王昌来说,他赢得了司马懿等人的重视。他在江陵取得了重大胜利,晋升为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京陵侯。正元时期(255年),参与平定“淮南三乱”有功,迁将军、司空,成为曹魏后期的名将和重臣。
一
太原县晋阳县人王昌。他十几岁的时候,和同郡的王凌在当地很有名。王凌是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子,后来成为曹魏太尉。魏文帝曹丕即位前,王畅为太子文学,迁中普通儿子。曹丕即位后,王昌升任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兖州刺史后任。魏明帝曹睿即位,加封扬烈将军,赐关内侯爵。对王昌来说,他不仅有指挥兵马的能力,而且在治国方面也很有见地。
[img]195729[/img]
皇帝魏明帝曹睿在位时,王昌写了20多篇《治论》,根据古代制度,取其可供借鉴的相关规定。还有十几篇《兵书》,探讨奇正交用的战术,青龙年间上演朝廷。青龙四年(236年),魏明帝下诏求贤,卿校以上各举一人。太尉司马懿举王畅应选。对司马懿来说,他欣赏王畅的才华,并将其推荐给朝廷。正是司马懿的器重,王畅才成为曹魏后期的重臣。正始(240-249年)年中,王畅在徐州任职,被朝廷封为武观亭侯,迁入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兵马。
二
因此,对于都督荆州、豫州诸兵马的王畅,可以说是曹魏手握重兵的将军。三国鼎立格局形成后,曹魏兵马主要分布在雍凉都督、扬州都督、河北都督等几位都督手中。其中,都督荆州、豫州诸兵马的王昌,掌管了这两个州的兵马,需要应对曹魏与东吴之间的战争。十年前(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死曹爽及其党羽,从而掌握了曹魏的权力。高平陵的变化对曹魏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曹爽和曹魏的宗室势力在高平陵之变后,自然遭到重创。就王昌而言,深受司马懿的重视和支持,可以归类为司马氏阵营。基于此,在高平陵之后,王昌更受司马懿的重用。例如,王昌向朝廷陈述了治国方略。王昌认为,虽然唐尧、虞舜时代有升降官员的公文,但如何评估官员的方法并没有流传下来。因此,君主实际上应该明白如何任用贤人,并略举任贤废墟的方法。任命一个人,是否贤能,可以知其大概。换句话说,王畅作为一个守卫地方的将军,并没有忽视对朝廷事务的思考。
三
嘉平两年(250年),王畅上演朝廷,认为“孙权放逐贤良大臣,内部纠纷,可以乘机制服吴、蜀。司马懿当时掌握了曹魏的权力。@ 司马懿派新城太守州泰袭巫州、归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逼夷陵,王昌逼江陵。在征服东吴的战役中,王昌让弓箭同时发射,东吴将军在晚上逃进江陵城。对此,王昌先是故意激怒东吴士兵,然后埋葬伏兵,等待攻击吴军。
[img]195730[/img]
东吴将领施绩果然派兵追杀大军,王昌出兵与之决战,结果大获全胜。他的将军钟离茂、许敏被杀,施绩逃跑。在此基础上,王畅在这场战斗中缴获了无数敌人的盔甲、旗帜、鼓、宝藏和武器,并由班主返还。因此,王昌曹魏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封京陵侯。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是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给予与三公同等待遇。
四
@ 王畅除征求东吴外,还在平定淮南三叛的过程中立下了战功。高平陵变更后,司马懿虽然控制了曹魏朝廷,但在各地武将中,仍有忠于曹魏的力量。正元二年(255年),无丘俭、文钦起兵,王昌率兵抵抗有功,将他的两个儿子封为亭侯、关内侯。他被提升为将军。汉末三国时期,将军在武将中仅次于大司马、将军,即地位很高的官职。诸葛亮的弟弟诸葛诞在甘露元年(256年)举兵。当时司马懿、司马师去世了,王畅跟随司马昭征求诸葛诞。在这场战斗中,王畅占据夹石,靠近江陵,牵制着东吴将领的成就、全熙等,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诸葛诞被杀后,司马昭上表朝廷,为王昌增邑千户,再加上前封,共4700户,再升至司空,仍持符节,都督诸军。东汉、三国时期,司空、太尉、司徒并称三公,成为最显赫的三个官职,如曹操迎奉汉献帝刘协后,曾被封为司空。王昌死于甘露四年(259年),死于穆侯。由其子王浑继承爵位。公元280年,王畅的儿子王浑参加了晋灭吴之战。对于王昌的子孙后代来说,他们继续在西晋和东晋担任重要的官职。当然,这些人的成就仍然不如王昌。唐朝首相方玄龄曾评论说:从长到世,他一直很有名。论者认为祖先不如孙子孙女,孙子孙女不如父亲。
曹魏被忽视的将军:揭示王昌的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