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其作者司马光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然而,有趣的是,《资治通鉴》并没有以某个朝代的建立为整本书的开头,而是以历史事件“三家分晋”为整本书的开头。为什么?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
首先要注意的是,《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全书开头,学术界有很多说法。本文介绍了一个相对主流的说法,这个鬼也同意。《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主要原因如下:第一个原因是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礼崩乐坏”的里程碑事件。
[img]194759[/img]
《资治通鉴》一开始写道:“臣闻天子的职位不大于礼,礼不大于分,分不大于名。什么是礼?纪纲也是;什么是分?君臣也是;什么是名字?公、侯、卿、医生也是...因此,天子的职位不大于礼也。”可见司马光对礼法的重视。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礼崩乐坏”的巅峰。
宋神宗还认为,司马光以“三家分晋”为全书开头,是为了警告皇帝注意“礼崩乐坏”的危险:“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皇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以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这也是古人所说的。
第二个原因是儒家的修史原则之一是“续传不续经”
它不能与经典内容重叠。孔子亲自编写了儒家五经之一的《春秋》。它是《资治通鉴》之前影响最大的编年史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14年(前481年)的春秋历史。
[img]194760[/img]
正因为如此,如果《资治通鉴》的开头早于鲁哀公14年,那么《资治通鉴》的内容就会与《春秋》重叠;如果以鲁哀公14年为开头,直接写续书,不符合儒家“续经不续经”的修史原则。司马光是一个迂腐的儒家知识分子,不愿意违反“续经不续经”的原则。
因此,司马光将《资治通鉴》的开头定为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的“三家分晋”,同时简单记录了周定王16年(前453年)的“三家灭智”。这样,《资治通鉴》的内容既没有与《春秋》重叠,也没有直接写在《春秋》上,但离《春秋》不远。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始于[三家分晋],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