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古代“惊艳”的神逻辑,怎么会得到那句“为什么不吃肉末呢?”但我今天不想嘲笑说这句话的司马忠。
作为西晋的第二位皇帝,司马忠在位17年,当了17年傀儡;当他被妻子控制,被兄弟和叔叔勒索时,八王之乱如火如荼,他像橡皮泥一样被肆意揉捏。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司马忠在官方历史书中几乎没有存在感。罕见的详细描述集中在记录他的“脑残疾”言行上。然而,这必须从西晋遭受的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开始。
自成立以来,西晋王朝的运气一直很差。自晋武帝司马炎统治以来,日食等异象频繁发生,每隔几年就会出现各州的洪水、蝗灾、鲜卑、匈奴、西羌、彝族等附属少数民族的反叛...司马炎真的不容易,各种情况频发,孙吴政权还在东南割据。
[img]193627[/img]
但幸运的是,司马炎正处于巅峰状态。他的下属拍了拍他的马屁:“聪明神武,有超世才”,就早期表现而言,他确实配得上这个评论。他在经济上实施了“家庭调整”,鼓励开垦荒地,振兴水利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设立“常平仓”,稳定粮食价格,打击投机和囤积;在军事上,秦凉积极稳定边境,在公元280年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赢得了东吴,结束了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司马炎对“太康盛世”的出现赞不绝口。
但从那以后,司马炎开始走下坡路。他过着奢侈腐烂的生活,贪婪的女性,宫中有近万个妾;对官员过于仁慈,各级官员争夺财富和奢侈,土地合并现象日益严重,为西晋后来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 他在位时的两个决定进一步注定了西晋王朝的悲剧:
一是复辟分封制,让宗室子弟掌握兵权;
二是被“好圣孙”迷惑,选择司马忠为接班人。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司马忠即位。同年,围绕“谁来控制傻皇帝”的诱人目标,外戚杨军、贾皇后、司马宗王开始了第一阶段的游戏和火灾。
巧合的是,曾经被司马炎扛过的自然灾害,此时又升级了。
自公元293年以来,冰雹、洪水、火灾和旱灾相继爆发,导致大面积饥荒和瘟疫。公元294年:“是岁,大饥饿”;公元296年,“关中饥,疫”;公元297年,米价暴涨;明年,五州大水。
每当灾难大面积爆发,民事动乱频发时,匈奴、马兰羌、卢水胡、彝族人民就纷纷叛乱。依靠多年积累的富裕家庭背景,到299年,西晋王朝再次暂时镇压了这些“人为灾难”。
但是有很多问题是武力无法解决的。面对日益激烈的自然灾害,西晋王朝已经失去了及时救济和救济的能力和机制。
[img]193628[/img]
在封建时代,我们常说“兴,人苦,死,人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与我们今天的话题有关:
首先,在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封建时代,王朝的繁荣是基于对农民的剥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限制决定了没有“共同繁荣”;即使在“盛世”,底层人民的标准也只是“吃饱”。
其次,在古代依靠天空吃饭的时代,农业的抗灾能力极其薄弱,导致农民的生存基础得不到保障。
区分繁荣和乱世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统治者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对人民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汉、隋、唐三朝:
汉武帝即位之初,承接文景之治的富足,可谓国力爆棚。但在他上任的第三年,就爆发了大饥荒,甚至“人相食”。
这让我们大吃一惊:“太仓之粟陈相因,充满露于外”的汉朝,竟然没有粮食救人?
真的没那么容易。
@ 太仓有粮,并不意味着老百姓家里有足够的余粮;
@ 在古代,信息交流是落后的。受影响的信息传递到中央政府,皇帝和大臣们做出了决定,然后决定救灾。这个过程客观上需要很长时间,很多人只能饿死;
第三,运输技术落后。水路运量最大,但不是每个地区都有这种情况;陆路运量低,甚至不足以给运输人员提供口粮。
因此,强大的王朝具有较强的救灾能力,是一个相对清洁的政治。皇帝清醒,大臣忠诚,决策顺利,不会推诿、拔毛、赚钱;有完善的运输体系,粮仓确保正常运行,尽量减少人民损失。
[img]193629[/img]
隋文帝时期,隋朝在各地设立了“义仓”,太平时期经常派正直的官员巡逻;灾害爆发后,隋朝迅速反应,及时开仓救灾;为了解决运输能力不足的困难,隋朝两位皇帝大修了运河,主动出借骡马等牲畜,鼓励人们到富裕的东南“吃”(几乎是一顿饭,但可以确保饿死)。
在李世民统治初期,蝗虫、水和旱灾也连续多年爆发。幸运的是,当时的朝廷是中国历史上最高效、清明、务实的统治集体,甚至李世民本人也树立了榜样,走在了前线。历史书称,虽然人们四处寻求食物,但人们是稳定的,没有抱怨。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比较和突出司马忠时期的荒谬。此时的西晋王朝是什么样子的?
多年来,西晋当权阶层出现了一种极其奢侈的趋势。王恺和石崇公开比富人更富有;大臣何曾每天花1万元吃饭,儿子何琏每天花2万元...当时,西晋地主为自己的奢侈和淫秽感到骄傲,为自己的艰辛和简单感到羞耻。为了维持这种高消费,他们公开买卖官员,征集暴力,并合并土地。全社会都习惯了这一点。鲁褒的钱神轮,描绘“一切向钱看”时代的入木三分。
总之,藩王沉迷于权力竞争,不关心民间疾苦;官员腐败,士大夫保护自己,扫雪;整个统治阶级只关心自己和家庭的利益,实际人才几乎在内耗中耗尽,这是西晋统治者的状态。
皇帝呢?极度昏昏欲睡,失去了对朝廷上下的控制。因此,文首的场景出现了:
[img]193630[/img]
天下荒荒荒,百姓饿死,帝闻之说:“为什么不吃肉糜呢?”
吃肉会饿死吗?
天灾不断,瘟疫流行,西晋底层人民要么大量死亡,要么被迫流离失所。就在公元298年,即“八王之乱”第二阶段爆发的前一年,大量流民被迫涌入相对富裕的益州,包括汉人和彝族。面对官员的抢劫和侮辱,英雄李雄和李特兄弟已经成为这些穷人的依靠。最后,在这个过程中,李氏兄弟崛起,诞生了第一个五胡十六国政权:成汉。
但西晋统治者并不在意。公元299年,八王混乱爆发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持续了7年,大量的藩王、官员和精英将军死于内部消费,西晋朝廷实力逐渐削弱,信誉逐年下降,对世界的控制下降,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被破坏到无法弥补的地步,更多的流民,雄心勃勃的家庭崛起,各民族独立,匈奴刘元家族的致命打击,西晋王朝迅速崩溃。
至于晋朝的统治者司马氏,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司马懿提前透支了这个家庭的智商。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讽刺了晋惠帝司马忠。但借用一句谚语:“雪崩期间,没有雪花是无辜的。”。我们不能只嘲笑能力不足的司马忠。中原混乱持续了近300年,整个西晋地主阶级都受到了指责。
司马忠继位的背后,有什么样的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