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东晋,历史学家一直在重复王谢桓庾的四大盛门及其领袖。然而,有这样一个人,并不是出生在顶级门阀。他以“流民帅”的身份南下,却两拜三公,制衡门阀士族,拱卫京师,为明帝托孤重臣,为东晋偏安江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东晋的能臣,经常被世人低估。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历史真相。
一、平王敦之乱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杀权臣刘奎、刁协的名义出兵,从江州一路顺流下兵临建康,然后在京城改变百官,铲除异己。目标达成后,他将暂时返回武昌,远离建康。
太宁两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为乱。这时,晋明帝司马绍已经到位,招募了习鉴作为助手。历史上,习鉴“与皇帝谋杀敦”。那么,习鉴在平叛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当时,王敦以江州的地理优势,重兵威压建康,司马氏却陷入了无兵可用的尴尬境地。
[img]192235[/img]
就军事实力而言,确实有两个人可以与王敦相媲美。一个是陶侃,但陶侃已经搬到广州,远水难救近火。第二,他坐在豫州的祖约,但祖约与朝廷的关系一直不和谐,难以调动。
东晋时期,中原被外族占领,汉人衣冠南渡,江北地主门阀自保,招募流民组成私人武装。当时,这种形式的私人士兵首领被称为流民帅。流民帅自由度高,军事实力强,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朝廷的重视和顾忌。
习本是流民帅之一。王敦南来时的混乱已经开始。为了遏制王敦,晋明帝派习出镇合肥。然而,王敦请习习为尚书令,并将他留在建康。正是在这个时候,习习“与皇帝谋杀敦”。
史料中没有直接记载明帝和习鉴所谋的几何内容,但根据多方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基本政策是利用流民帅的兵力来制造王敦。
流民帅自由度高,军事实力强,长期以来受到朝廷的重视和关注。朝廷与流民帅的若即若离,直接导致流民帅在王敦叛乱中普遍持观望态度。
[img]192236[/img]
晋元帝在位时,曾招苏军讨伐王敦,但苏军“迟回不进”。
除了为自己的军事力量提供直接援助外,西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朝廷和流民帅之间徘徊,弥合两者之间的关系,使流民帅兵力被朝廷使用。从王敦第二次出兵后,苏军、刘遐等人迅速赶赴京都可以看出。
如果没有流民帅势力进入游戏,孤城建康将很难抵抗王敦的叛军。到那时,朝廷势必倾覆。王敦死后,江左局势将是另一个混乱的场景。在这场建康保卫战中,Xi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经营军事重镇
建康沿江四大门户,西有采石和历阳,东有京口和广陵,北口之名,盛于谢玄组建北府兵。但京口成为东晋军事重镇,始于习鉴。
王敦乱平之后,判断有功的苏峻是历阳内史,控制建康上游门户。庾亮对流民帅的重要职位有很深的顾忌,所以他多次召唤苏峻进入朝鲜,但被苏峻拒绝。
双方的政治斗争最终导致了苏军的混乱。历阳过江后,苏军起兵攻占台城。此时,习鉴向江州刺史文桥倡导“静镇京口”。
根据《晋书·华谭传》,三吴地区是一个“难安易动”的地方。三吴士族进入东晋朝堂后,也卷入了门阀士族的利益纠葛。
因此,纵观江左的几次混乱,三吴士族往往分为两派。苏军是混乱的。三吴士族有士兵响应者。除了西部战场,东部战场也出现在建康以东。
三吴地区一直很富裕,生产的米谷是双方对抗的物质基础。正是看到三吴地区的战略地位,西建提出了“静镇京口”的政策,从京口控制三吴,切断苏军粮道。
苏军乱平后,京口重要军事城镇的地位得到了保留。除了控制三吴地区外,京口还可以出兵北伐收复故土,制衡内部势力,保卫京师。晋成帝时期,京口重要军事城镇的地位可以说为东晋政治环境的稳定创造了条件。
自习鉴“静镇京口”以来,高平习氏势力主导了京口43年,这也是东晋朝局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从习银手中夺得京口,结束了习氏家族对京口的控制。
后来,桓温从荆州开始威胁建康,行废立事,迫使朝廷加入九锡,导致新一轮东晋政权动荡。这是建康上下游一人收入的直接后果,没有人能制衡。
桓温死后,谢玄在谢安的指示下组建了北府兵,领导了广陵相。长江下游的军事实力再次增强,东晋真正实现了“荆阳平衡”的局面。由此可见,京口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把京口建设成为重要的军事城镇的习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平衡门阀关系
东晋门阀政治有两层含义,一是门阀士族与司马氏共治世界,二是不同的门阀士族共治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平衡,东晋安和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就会失衡,战争就会开始。
习鉴在门阀士族势力平衡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力阻陶侃、余亮废王导之谋,力保东晋朝局稳定。
据《晋书·余亮传》记载,陶侃和余亮曾想到过废墟王导的谋划,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打击琅琊王氏,增强自身实力。
史载陶侃天性聪明,勤政爱民,与东晋盛行的“白望”谈玄风格格格格不入,而“善处浪费”的王导则想垂拱而治,两者观念相反。
@ 据《陶侃转》记载,陶侃有一颗超越的心,所以有废王导之谋并不奇怪。
至于余亮,余王之间的矛盾有着悠久的历史。苏军乱平后,余亮出镇建康上游,坐拥重兵。王导在建康遇到西风吹来上游的烟尘。他曾举起扇子说“元规尘土飞扬”。这个典故被后人引起了优雅的笑话,但事实上,余王之间的矛盾比这个优雅的典故要尖锐得多。
陶侃和余亮之都以废王为导向询问习近平。虽然习近平是三公之地,威望很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习近平守卫京口,是所有想左右朝政者的障碍,也是必须争取的盟友。未经习近平同意,必然会遭到习近平的反对,这很可能意味着失败。
习建康手里锁着钥匙,却没有觊觎的野心,位极人臣,而谦退的意味如一。
在东晋政权的动荡局面中,我们四处奔波,扭转局面,协调阀门和士族之间的关系,杜绝王权的倾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卷13:“东晋大臣,能胜大臣的任者,是Xi公关!”这句话不是我欺骗的。
被世人低估的东晋能臣:习鉴的一生有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