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臣袁凯
元朝末年,朱元璋带领淮西将领统一世界。朱元璋知道他的将军不擅长治理世界,所以他邀请了许多文臣来帮助他们。因此,明初也有许多著名的文臣。如李善长、刘基、宋连、朱生、叶晨、高启等。其中,有一位文臣叫袁凯,曾官监督皇室历史,最后因得罪朱元璋而被迫退休。为了保护自己,袁凯假装疯了很多年,结果很好。
[img]191851[/img]
很多人可能不熟悉袁凯,但他有一首诗家喻户晓,那就是《京师得家书》: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归乡。
袁凯,字景文,号海老,后人称他为“袁海老”,明初以诗人命名。下图为袁凯诗集:
洪武三年后,袁凯被推荐为皇家历史。当时,朱元璋登基不久,帮助朱元璋打败世界的将军们大多出身鲁莽,没有受过教育。因此,他们屡屡违法。朱元璋有杀害大臣的心。袁凯猜出了朱元璋的想法,并向朱元璋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建议。《明史·文苑》记载:
诸将习兵事,未知君臣礼,请于都督府延(请)通经读古之士,让诸武臣到都堂听讲,保族全身之道。
袁凯的意思是所有将军都擅长打仗,但他们从小就没有学过君臣之礼。陛下应该把将军们召集到都督府,然后邀请大儒学习古今礼仪,教他们如何保存。
朱元璋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因此,在明朝开国的那些年里,没有英雄被轻易杀害,这是袁凯的功劳。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到袁凯善于揣摩朱元璋的心思。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朱元璋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在朱元璋做决定之前,袁凯总能提前猜出朱元璋的想法。朱元璋觉得袁凯太聪明了,曾经把袁凯比作杨秀。
东汉末年,杨修非常聪明。他很容易猜出曹操的想法,最终遭受了灾难。朱元璋把袁凯比作杨修。可见他不喜欢袁凯。
[img]191852[/img]
有一次,朱元璋审查了一批囚犯,要求袁凯给王子朱彪复审。朱彪认为朱元璋对囚犯太严格了,所以他挥挥手原谅了一半以上。当袁凯向朱元璋报告朱彪处理的结果时,朱元璋问袁凯:“王子和我的做法不一样。你认为我们谁做得对?”
朱元璋的问题很难回答。毕竟,一方面是皇帝,另一方面是王子。作为一名大臣,我们不能说皇帝做错了什么,也不能说王子做错了什么。朱元璋显然对袁凯感到尴尬。如果他是一个普通的大臣,恐怕他已经跪下来求饶了。但袁凯依靠自己的智慧,他回答说:
“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明史文苑)
袁凯是一个双方都不得罪的答案,那就是陛下执法严格,值得肯定,王子的诚实和善良不应该被否定。袁凯认为他的回答是完美的,但朱元璋认为袁凯的第一只老鼠两端都太奸诈,严厉批评袁凯。袁凯从朱元璋的话中得出结论:朱元璋非常讨厌自己。因此,为了保护自己,袁凯“假装逃跑”。他假装疯狂,辞职回家隐居。
袁凯退休后,朱元璋对他仍然很不安。他经常派人去窥探和暗中监视袁凯。但不久之后,朱元璋对袁凯完全放心。几个派监视袁凯的人回到首都后,向朱元璋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智库全集》云:
太祖使人目之,见凯方爬下篱下食猪犬矢,还报,乃免。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看见袁凯躺在篱笆下吃猪粪和狗粪。朱元璋认为袁凯真的疯了,所以他不再关心他了。
袁凯真的疯了吗?他真的吃猪粪之类的东西吗?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袁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早就预料到朱元璋会派人监视自己。因此,他提前将炒面和红糖混合在一起,然后倒入竹筒中,然后从竹筒中倒入篱笆。炒面和红糖混合在一起,颜色与粪便相似。此外,竹筒的形状与猪粪没有什么不同。《智囊团全集》云:
[img]191853[/img]
盖凯逆知有此,让家人用炒面搅砂糖,从竹筒里出来,潜布篱下耳。
每当一个“路人”经过他家门口,袁凯就会躺在篱笆下吃“猪粪”,“路人”永远不会亲自品尝,所以他们都确定袁凯是个疯子。
朱元璋派了几批人窥探袁凯。结果是一样的。朱元璋叹了口气:“他真疯了!”于是他消除了疑虑,袁凯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这一切。
自古以来,面对君主的猜疑,能完美保护自己的臣子并不多。战国时期的王健、汉代的萧何、唐代的郭子仪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然而,与上述人相比,袁凯的做法虽然有点“粗俗”,但也是一种极高的智慧。
为什么明朝文臣袁凯得罪朱元璋?他的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