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266-31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国时期后的大一统王朝,都城洛阳。自晋武帝登基以来,传四帝,国佐51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司马昭去世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公元280年,西晋消灭了东吴,完全结束了三国鼎立时期。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去世后,司马忠正式到位。晋惠帝无法执政,导致西晋大臣争权,甚至爆发八王之乱,最终导致西晋在公元316年灭亡。
换句话说,西晋消灭东吴,统治世界后,只存在了30多年。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晋武帝司马炎能把王位传给这个人,西晋很可能不会很快灭亡。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
一
@ 这个人就是司马游。司马游(246-283年),字大猷(yóu),小字桃符。河内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宗室、书法家、晋文帝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司马炎母亲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晋书·卷38·列传第八》记载:齐献王攸,字大猷,字少而岐。长,清,和平,善良,善良,爱经,能属文,善尺,为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武帝的右边和宣帝的每一件武器。
[img]190294[/img]
司马游年轻时非常聪明。他成年后性格温和,接近人才,愿意给予他人;此外,他喜欢读经文,能写文章,尤其擅长写信。因此,他成为了当时的榜样。他的才华和威望超过了他的兄弟司马炎。他的祖父司马懿非常重视他。尽管司马昭的亲生儿子司马昭深受司马懿的重视,但他的叔叔司马师没有孩子,@ 司马攸被过继给司马师。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攸和司马炎可以说是兄弟,也可以说是堂兄弟,其实和袁术和袁绍的关系差不多。
嘉平两年(251年),太尉王玲试图叛变被告。在这场战斗中,司马懿率领军队进行了讨伐,司马游也参加了战斗。战后,司马游被授予长乐亭侯。在我看来,司马懿显然有培养司马游孙子的意义。然而,司马懿今年去世了,自然不能给司马游提供更多的指导。
当然,对司马攸来说,不幸的消息接踵而至。司马师在正元二年(255年)去世,当时司马攸只有十岁,在葬礼上很伤心,感动了左右的人,受到了表扬。之后袭封舞阳侯。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攸在另一栋房子里侍奉羊徽瑜,以孝顺著称。在我看来,如果司马师没有在公元255年去世,也就是多活一段时间,司马攸可能会从司马师那里继承权力。
二
此外,司马师去世时,司马游还很年轻。因此,让司马昭继承权力自然更合适。然而,司马昭继承权力后,司马游自然不会按顺序轮到司马游。最后,司马昭把权力交给了司马炎,而不是司马游。
曹魏后期,司马攸先后担任散骑常侍和步兵队长。他的军队有尊严和善良,这在当时赢得了人们的赞扬。换句话说,司马攸在朝廷上下都有很高的声望,这是司马炎无法比拟的。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攸被改名为安昌县侯,并被任命为卫将军。卫将军、骑兵将军(即将军府)都开了一个大厦,设立了官员,掌握了禁军,这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的权重。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去世。据《晋书》等史料记载,司马攸在葬礼期间过于悲伤,超出了礼仪规定。好几天水米没进,左右都不接受。王元姬亲自去安慰,经常强迫司马攸吃喝。再加上他的司马姬喜的建议,他别无选择,只能再吃一次。所有这些都给了司马攸更高的评价。
三
同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司马攸被封为齐王。不久之后,司马攸迁任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转任镇军将军,加任侍中,代理王子少傅,几年后转任太子太傅。对司马攸来说,虽然官位居高位,但仍然谦虚诚实地对待人事。司马攸赢得了人们的心。当时,将军像往常一样应该停止营兵,但他的数千人拒绝离开。司马炎最终允许他们继续在司马攸的指挥下。司马攸每次朝会都会认真陈说,认真提出建议。
[img]190295[/img]
咸宁二年(276年),司马攸接替贾充担任司空,仍兼领侍中、太子太傅之职。在我看来,西晋成立后,司马攸无疑成了司马炎的左右手,两者的关系与司马师和司马昭相似。因此,司马炎的儿子司马忠确实不适合继承皇位,@ 司马炎效仿叔叔,把皇位传给司马攸,实际上有助于西晋的长存。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晋消灭东吴,统治世界后,朝廷上下也有不少人坚持这一观点。
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后,身体每况愈下。王子和其他皇帝都不是很贤明,所以很多大臣都希望司马攸继位。但这样的建议却被司马炎的宠臣荀旭和冯霄破坏了。担心司马攸一旦继承王位,就不会被宠坏,甚至会被贬低。@ 他们在晋武帝司马炎面前诽谤司马攸,并以正王子的名义将齐王调回封国。而这自然是想离开司马炎和司马攸的兄弟关系。
四
@ 太康三年(282年),司马炎下令司马攸为大司马、假期,并返回齐国。对此,司马攸知道后非常不高兴,又知道要他回封国是荀旭等人的主意,所以愤恨发病。在我看来,司马炎虽然也明白司马游德才兼备,但确实比儿子更适合继承皇位。然而,在司马攸和他的儿子之间,司马炎显然会选择后者。此外,司马炎也不会想到,自己去世后,西晋爆发了八王之乱等内乱,并迅速走向灭亡。换言之,如果他能预料到这一切,自然会毫不犹豫地将王位传给司马攸。
司马攸在太康四年(283年)呕血而死,年仅36岁。对此,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曾说过:西晋之亡,死于齐王佑之疑,废以死也。存在,杨氏不得擅国,贾氏不得逞奸,八王不得生乱。所以举朝争之,争晋存亡之介也。...游之不安于国,武帝初无猜疑之心,荀旭,冯霄耳。...游之贤,固足以托国,但是周公之德呢?
根据王夫之的观点,司马攸没有即位,英年早逝,这是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如果司马攸没有被怀疑,司马炎死后,杨骏就不会篡夺权力,也不会引发后来的一系列内乱。此外,司马攸家族的身份可以阻止其他篡权夺位的人,就像曹魏的曹休和曹真去世后没有人制衡司马懿一样。对此,历史学家蔡东藩更是直言不讳地说:“齐王攸忧死,晋无贤王”。
司马懿最重要的孙子:司马攸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