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力量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省份,一些南方省份管理汉人降落:吴三桂封平西王,守卫云南,管辖贵州;还可喜封平南王,守卫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他死后,他的儿子耿继茂袭击并守卫福建。三藩各有重兵,有几个省。
康熙皇帝认为,“藩镇长期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利”,决定下令“撤藩”。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三藩之乱”,而三藩中有一个人不仅没有被革去,反而被提升为亲王?他很高兴!接下来,让我们带来历史真相。让我们看看!
据说1655年(顺治12年)10月,尚可喜首次请求上疏以“痰病时作”归老辽东,以“全粤未定”为顺治皇帝挽留。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尚可喜第十一次疏请归老辽东,留长子安达公尚之信守广东。康熙准其归老辽东,但朝廷以尚之信霸气难制,下令撤藩。尚可喜登记造册,准备举族迁回海城。出乎意料的是,平西王吴三桂接到三藩全撤的圣旨后,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起兵反清。康熙皇帝命令尚可喜留在广东,并将尚之信封为镇南王和平南王次子尚之孝为平南将军。南方群起响应吴三桂,靖南王耿忠也起兵。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广西等地均由吴三桂管辖;广东平南王的将领也有刘金忠、祖泽清等多人举兵响应,沿海群岛齐头并进。尚可喜坚持忠于清室,以广东弹丸之地牵制10多万叛军不能全心全意北上,为清政府平叛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期间,广东多次危急,清政府派尚可喜之子额徐尚之隆到江西遇阻,二次调兵由简亲王喇布率领,到江西再次遇阻。广东十郡,已失其四,广州城危如累卵,平南王甚至在后院堆满柴火,想在危急时刻举火自焚。
为了笼络尚可喜及其部众,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正月,康熙皇帝再次下令晋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当时广东正受到贼寇的冲击,贼并起,博罗、河源、长宁、增城、从化等县纷纷报警。
[img]189169[/img]
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2月,尚之信发兵围困其父府,夺取广东最高指挥权,响应吴三桂的叛乱。同年10月29日,尚可喜在广州去世,享年73岁。临终前一直昏迷的他突然睁开眼睛说:“我受三朝隆恩的影响,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他让诸子拿出皇太极所赐的冠服,穿上后扶他起来,向北磕头,说:“我死后,一定要回殡海城,魂魄有知,还是提前皇帝。说完死去。康熙皇帝闻讯震悼,并将其命名为“敬”。
棺材暂居广州大佛寺,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归葬海州凤翔山,后迁至今海城市八里镇大新村文安山。
【三藩之乱】之后,为什么尚可喜还是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