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姜镶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大明朝的江山,就是姜镶这个人搞丢了。
有人说这顶帽子扣得太大了吗?让我们看看姜镶这家伙做了什么,就知道明朝的灭亡是否与他有关。
李自成在宁武关与周遇吉血拼了很长时间,结果周遇吉愣是拼了李自成7万多人。老李的精锐损失惨重,这让李自成彻底动摇。
虽然他声称有数百万军队,但不会有超过20万人能真正进入战场决战。一个小宁武关伤害了他7万多人,然后有更高的城市,如大同、宣府等。
李自成曾经打算撤退,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大同总兵姜镶的降表上来了。小宁武关宁死不降,大同这么大的城市却主动投怀送抱。
老李的兴奋真是难以形容。可以说,正是大同总兵姜镶的降表,再次增强了李自成继续下去的决心。
不久之后,宣府总兵王承胤也选择了投降。李自成接受了两个大城市前后脚的努力。当然,首都是无险可守的,被李自成吞下是正常的。
现在你知道姜镶这个人的可恶之处了吗?如果大同能和宁武关一样,姜镶能和周遇吉一样,那么李自成肯定是不能进北京的。
[img]189029[/img]
坏事还没完,姜镶又投奔清朝。
既然投靠了李自成,那就好好为别人干活吧!但姜镶这家伙小心思不要太多哦,他投降李自成只是为了利益而已。
李自成从心底看不起姜镶这个人,但又要注意姜镶的实力。为此,李自成离开大同时,选择了几个自己的人留在姜镶身边,相当于架空了姜镶这个大同总兵。
姜镶心里不太高兴,得知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姜镶已准备投奔清朝。
清军进攻大同时,姜镶不但没有帮助守城,反而宰杀了守城的大顺军将领,主动投靠了清军的英亲王阿济格。
多尔根是最能恩威并用的人。他先派人叫姜镶骂他,然后让他恢复官职,还守护大同当总兵。
松了一口气的姜镶心里又不开心了,为什么呢?他觉得自己主动献出了大同城,又带来了那么多兵马入伙,怎么了?
姜镶再次背叛清朝,终于万劫不复。
姜镶越想越生气,还得跟着清军到陕西攻打榆林地区的大顺军,这肚子火根本没地方发。
姜镶心里很苦恼,再加上清军南下后,曾多次征集山西地区的人力物力,这也增加了姜镶统治地方的压力。
当然,清军并不那么信任这样一个反复叛乱的人。后方稳定后,清朝要求各地封闭新疆官员,把儿子送到首都,实际上是为了做人质。姜也不例外,他把长子姜志生送到首都做人质。
理论上,姜镶还是比较乖顺的,毕竟他自己也知道,此时已经退不可退了。但他认为清朝欺人太多了。
当时蒙古喀尔喀部南下入侵,多尔根派阿济格守卫大同。突然,姜镶的总兵不香了。他们都是贝勒王子,根本没有他说话的份额。
此外,来到大同后,阿济格立即开始胡作非为,镇压人民,引发民变。与此同时,多铎去世了,多尔根身体不好,所以姜镶利用这个机会果断选择在1649年反清。
[img]189030[/img]
没有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你和多尔根打什么?
这似乎是一个正义的举动。毕竟,姜镶嵌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整个大北方都掌握在清朝手中,大同就像混沌馅一样,被清军包围。
说姜镶嵌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擅自带着大同的兵马反清,这是相当不明智的。你至少要为自己想一条后路,对吧?如果没有退路,我觉得很少有人愿意跟着你。
姜镶镇守古城,遥奉永历帝为天子,这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多尔根派阿济格镇压大同花了六个月的时间。
最后,姜镶的头被下属砍了,送给了阿济格。从起义那天起,就注定要这样结局。
阿济格屠城,确实有泄私愤的可能。
阿济格这家伙没有大脑,多尔根三兄弟中,多尔根睿智,多铎善战,但阿济格却是个莽夫。
他以前在大同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尤其是纵容士兵抢女人,这是他们士兵最喜欢的游戏。
但有一天,他们抢了一个大家庭正在结婚的儿媳。结果,姜无法忍受。他拿着一把刀,拉了一群兄弟,冲进阿济格的房子。当他看到别人时,他把它砍了。阿济格很快爬上墙逃跑了。
你说吃了这么大的阿济格,打大同之后会善待姜镶吗?当然不是。因为人们曾经帮助姜镶守城,阿济格宣布屠杀城市。
总结:以身作则,清军早期做得很好。
事实上,清军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树立榜样。当时,世界还没有统一。江镶叛乱后,山西很多人选择回应。
为了镇住这些人,阿济格采取了极端的方式,他屠杀了大同,为山西其他地方树立了榜样。效果显然很好,突然镇住了大大小小的城市。
当然,阿济格本人被江西弄得很丢脸,这也是事实。在为朝廷服务的基础上,顺便为自己报仇是合理的。
为什么姜镶不断叛变?明朝的灭亡和他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