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萧何作为丞相,帮助刘邦治理国家,即使秦末起义,萧何也是刘邦最有帮助的帮手。但人终有一死,萧何作为丞相,他死后丞相的地位是曹参继承的。然而,曹参是小何自己挑选的,但他们之间仍然存在差距。那么,小何为什么要让曹参当宰相而不是陈平呢?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188409[/img]
曹参的能力不仅得到了萧何的认可,也得到了汉高帝刘邦的认可。
刘邦去世前,吕后曾请示他说:“如果你百岁以后萧何去世,谁能接替他?刘邦回答说:“曹参可以。吕后再问:“那曹参之后呢?刘邦又回答说:“王陵可以。然而,王陵忠诚诚实,陈平聪明,可以弥补他的缺点,陈平聪明,但不够重,难以独立承担责任。周勃厚重,虽然不善言辞,但能肩负起稳定国家的重任,能让他担任太尉一职。吕后又问:“那周勃之后呢?刘邦说:“以后的事,不是你我所能知道的。”
汉惠帝两年(公元前193年),相国萧何去世。萧何病危时,汉惠帝来看望他,问他:“相国百岁后,谁能取代你的位置?”萧何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知臣不如君。”汉惠帝问:“曹参怎么样?”萧何从床上爬起来,说:“陛下聪明,臣死无悔。”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和萧何都选择了帝国宰相的候选人曹参。为什么是曹参而不是陈平?事实上,刘邦已经说过——虽然陈平足智多谋,但他不够重,很难独立承担责任。虽然陈平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勋,但他不如从一开始就跟随刘邦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萧何和曹参。他经历了无数的起起落落。
[img]188410[/img]
萧何推荐曹参,足显其心胸宽广,曹参与他有间隙。
曹参是汉军的虎将,在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中,身经百战,多次在战场上受伤,全身伤口多达70多处。年轻时,他和萧何是好朋友,到刘邦封赏大臣时,把萧何的功劳排在第一位,曹参排在萧何之后。这使曹参非常不服气,两人的关系急转直下。但曹参没想到萧何在临死前并没有贬低他,推荐他当丞相。
那么,曹参除了打仗还能当宰相吗?是的。众所周知,汉初的“黄老之治”其实是从曹参开始的。曹参最初成功地将黄老思想应用于政治。
曹参担任齐国相期间,曾召集齐国儒生咨询治理国家、安抚人民的方法。结果,这些儒生一个人说了一套,把他听得摸不着边。后来,他听说胶西有一位名叫盖公的老先生,他研究了黄老的艺术,所以他花了很多钱邀请盖公,向他征求治国养民的建议。盖公告诉他,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安静和无为。只要统治者不打扰人民,人民自然会保持安全和纪律。曹参听后非常佩服,于是请盖公留下来,当他的顾问,协助他以黄老之术治理齐国。曹参治齐九年后,齐国的秩安民生都很好,人们称他为贤相。
刘邦和萧何对曹参持乐观态度。不是曹参是老战友和老乡,而是曹参在治理齐国时的政治能力。
[img]188411[/img]
曹参担任帝国宰相后,他将齐国实施的黄老之术搬到了朝廷。所谓“萧规曹随”,就是对他无为而治的形象解释。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曹参当宰相后,却没有什么大动作,一切都和萧何在世时一样。汉惠帝有点怪他,指责曹参在朝廷无所作为,对朝廷有负面的重视。曹参并没有惊慌失措,他平静地问:“陛下觉得自己和高帝相比怎么样?汉惠帝拂然道:“我哪里敢看到先帝的项背?曹参又问:“陛下觉得我比萧何更贤明,谁更贤明?汉惠帝也直言不讳地说:“你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好。高帝和萧何平定天下,制定法律。现在陛下垂拱而治。我谨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律,避免过失。这样做不就行了吗?”
这就是“萧规曹随”的起源,其实也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曹参的做法是顺利执行各种制度,避免频繁更换政令,扰乱世界。
对此,史书有一段中肯的评价:“参与汉相国,安静极言合道。然而,人们离开秦朝后,无所事事地参与其中,所以世界称之为美。”
人终有一死,为什么萧何死后宰相的位置是曹参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