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尊重信陵君?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确实对信陵君魏无忌非常尊敬,《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高祖少的时候,数闻公子贤。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来,他为公子守墓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汉高祖刘邦小时候,非常崇拜信陵君魏无忌。他成立大汉,成为天子后,每次路过大梁城(魏国首都、魏无忌常住地),都要亲自去拜信陵君的故居;公元前195年,在征服击败青布(英布)后班师的路上,他正式安排了五户人家,让他们世代代照顾和祭祀信陵君的陵墓。
那么,刘邦作为九五之尊,为什么要给战国时期的一个公子(类似于后世的藩王)这么高的礼遇呢?
诚然,信陵君曾有不畏强秦、偷符救赵、挽邯郸危险的义举;
还创造了一呼百应,将秦军追到函谷关的奇迹。
但作者认为,能力并不是他在后世广受赞誉的主要原因(毕竟,能干的人从来都不稀缺)。刘邦之的赞扬主要来自以下两个质量原因:
[img]188190[/img]
首先,在战国时期各种“养士”中,只有魏无忌真正打破了阶级壁垒
战国时期,在现实的压力下,诸侯国统治者不再局限于世清世禄制,积极探索各种人才选拔制度。其中,以“战国四大公子”闻名的“养士制”家喻户晓。鸡鸣狗盗、自我推荐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画卷。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倾身下士”的贵族大多是自私的一代;看似平等,其实偷偷分为三六九等。
司马迁称齐国孟尝君田文为“奸人之雄”。公子的养士标准非常直接:“不要同情智慧和愚蠢,不要选择藏”,也就是说,不要看到对方的性格、道德甚至能力,只要你能帮助自己成名;他行为的本质是:“偷君主的财富,建立私人党,张虚誉,侮辱君主,以人为本”。直接来说,就是消耗国家财产,结党营私。后来,田文因权力争夺逃离齐国后,鼓励各国共同进攻母国齐国。
至于春生君黄歇的门客特点,《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春申君客3000多人,其上客都踮起脚尖”,高级门客都穿金银,即门客分级,用服装和配饰来区分。
魏无忌的姐夫平原君赵胜号称有成千上万的门客,但他非常重视门的差异。解决邯郸围攻后,信陵君留在当地,到处交人才,甚至亲自钻进酒档,与出身低下的毛公、薛公交朋友。平原君得知后,不屑地对妻子说:“人们说你哥哥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现在他和赌博卖酒的人混在一起。看来他很困惑!”
信陵君得知后非常生气:“看来平原君纳贤只是这样!当我在大梁上的时候,我痴迷于毛和薛的名声,因为我担心他们不会和我交朋友;现在平原君认为这是一种耻辱。看来它不同于我的方式,所以它不相容。”于是他立即打包了闪光灯,平原君急得反复道歉。听到这件事后,平原君的3000名客人中有一半投奔信陵君。
[img]188191[/img]
信陵君无视阶级,不在乎自己的身份,推心置腹地与各行各业的人才交朋友。从思想到行动,他真的彻底打破了阶级限制,做到了唯才是举。这让刘邦感到亲切和认同,他出身低微,依靠“不拘一格的人才”战胜了强大的贵族项羽。
其次,宽仁待人,忠于国家,从不贪图权力
信陵君仁而下士
魏无忌首先是个好人,他一生为朋友、为国家披肝沥胆,甚至对普通士兵也极尽仁义。
当平原君在邯郸危急时期请他救援时,信陵君用自己的全身解数还是说不出魏王,于是决心带领门客全心全意死去,回馈平原君的信任;
接下来,在窃取军队并获得魏军的指挥权后,他命令每个士兵在家里保留一个男人:
父子俱在军,父归;兄弟俱在军,兄弟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随后,2万人回国,剩下的8万魏军义无反顾地杀向邯郸,罕见地击败了一直让他们闻起来变色的虎狼秦军。
[img]188192[/img]
解除邯郸围攻后,面对赵国裂地封侯的报酬,信陵君一再推让,拒绝一切荣华富贵;魏王听说了这件事,也保留了他在魏国的封地。
后来,为了救国难,魏无极振臂一呼,带领各国联军击败秦国;后来,在因功高震而被兄弟魏王怀疑后,他毫无野心,主动退位,最终以酒色自毁,郁郁寡欢而告终。
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面对权力的诱惑,有多少人千方百计甚至杀死父亲和兄弟?。魏无极的稀缺品质是刘邦皇帝最需要、最受尊敬的人才标准。(也许他想到了韩信……)
出身贵族,却能打破人才壁垒,不拘一格地用人才,公平公正地用人才;他在世界各地都很有名,但他仍然对国法和制度保持着最基本的敬畏,从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夺取更高的权力。这样的信陵君魏无忌,是封建时代皇帝眼中的完美大臣,自然值得刘邦的尊敬和尊重,也值得树立为世界人才的榜样。
汉高祖刘邦对信陵君魏无忌极为尊敬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