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人们的名字实际上分为三个部分,即姓氏、名字和“表”。表格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称。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发夹礼物后,不方便直呼其名,所以另取一个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词。后面叫表字。比如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孔明,就是诸葛亮的“表字”,人们经常用孔明来称呼诸葛亮。然而,在汉末三国时期,孔明先生实际上有两个,即一个历史名人的“表”,也是孔明。那么,问题来了,谁是另一个孔明先生?
一
@ 这个人是胡昭。胡昭(公元161-公元250年),字孔明,颍川(治河南禹州)人。对胡昭来说,他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隐士和书法家。胡昭善长隶书,与钟尧、邯郸淳、卫觊、韦诞同名。有句话叫“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世人又称“钟胡”。东汉末年,由黄巾起义引发的战争,导致许多名人选择隐居。比如大家熟悉的司马徽、庞德公,就是东汉末年著名的隐士。当然,对这些隐士来说,并非完全不与外界接触。就司马徽和庞德公而言,他们可以被称为诸葛亮的好老师和好朋友。就胡昭(字孔明)而言,他与司马懿有着深厚的友谊,甚至救了司马懿一命。
[img]187255[/img]
对此,《三国志·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冰管传》裴引用《高士传》记载,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杀皇帝,昭闻而步指险,邀请他们出生在萧和池之间,停止他们出生,拒绝他们出生。昭泣与诚意,感受其意义,甚至停止。昭因与枣树联盟告别。昭虽有阴德于帝,但人不知道。
司马懿十几岁时与胡昭关系很好。周生想杀了司马懿。胡昭知道后,立即寻找危险,在萧山池塘之间找到了周生一行,并要求他们放过司马懿。周生开始拒绝,但胡昭哭泣的真诚最终感动了他,拯救了司马懿。在我看来,胡昭可能没想到,他曾经救过的司马懿会和另一个孔明,诸葛亮成为一个重要的对手。
二
颍川人胡昭,开始到冀州避乱,辞谢袁绍的任命,回到隐居故乡。曹操担任司空丞相后,频频以礼征召。因此,很明显,东汉末年,胡昭虽然回归乡村,但名气很高,否则就不会被袁绍、曹操征召。面对威胁天子命令诸侯的曹操,胡昭去应答任命。到达后,他自己陈述自己是一名乡村书生,对朝廷大事毫无用处。他真诚地要求离开。曹操说:“人各有志,出仕隐居,各异其趣,勉强完成你优雅的喜好,按道理我不会勉强你。曹操虽然求贤若渴,但也没有勉强胡昭。
[img]187256[/img]
于是胡昭移居陆浑县山区,亲自耕种,以求道为乐,以研究经籍自娱。邻居们尊敬和爱他。因此,这一时期的胡昭与诸葛亮相似,即两位孔明亲自耕种,过着朴素的生活。当然,就诸葛亮而言,他仍然希望取得一些成就。@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正式出山,开始在汉末三国时期留下自己的精彩事迹。至于胡昭(字孔明),没有主公鞍前马后。
三
建安23年(公元218年),陆浑县县长张固被命令调动壮丁,派往汉中工作。人们厌恶和害怕颠簸的道路,都有不安的心情。平民孙狼等人趁此机会起兵杀害县主簿,形成叛乱,县政府被摧毁。张固率领十几名官兵,在胡昭住所周围,招呼留下的人,恢复县衙。不久之后,孙狼和其他人将关羽归南。关羽给他们官印,给士兵,回去当草寇贼兵。到了陆浑以南的长乐亭,他们自动互相发誓,说:“胡居士是个贤者,一致不得侵犯他的部落。依靠胡昭的关系,整个地方都不用担心害怕。陆浑县安定后,胡昭迁居宜阳县。
因此,很明显,虽然长期没有出山,但胡昭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陆浑县的叛乱成为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之一。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在这场战斗中,关羽包围了曹仁镇守的襄樊等地。在关羽看来,陆浑县等地的叛乱是进攻曹魏的最佳机会。当然,遗憾的是,在胡昭等人的维持下,陆浑县并没有恶化局面,关羽最终在曹魏和东吴的攻击下战败被杀。
四
[img]187257[/img]
@ 刚开始的时候(公元240-公元248),胡昭说:“胡昭天真无邪,行为高尚,越老越坚定。玄远虚心,静穆朴素,有伯夷、四皓的节操。为了鼓励世俗世界,应当征召任命。在我看来,司马懿很可能会暗中支持这一点。毕竟胡昭救了司马懿一命。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害曹爽等人,从而成功篡夺曹魏大权。到了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司马懿掌管的曹魏朝廷公交车特别征召,希望胡昭为朝廷效力。但遗憾的是,胡昭去世了,享年89岁。
最后,就胡昭(字孔明)而言,他并没有真正为曹魏效力。然而,虽然他在仕途上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但几十年的隐居让胡昭在书法上取得了小小的成就。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胡昭善与钟友(钟会的父亲)有着长长的隶书、邯郸淳、卫觊、韦诞同名,他的书信墨迹,常常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即胡昭可称之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汉末三国时期,除诸葛亮外,还有谁是孔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