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宋仁宗的存在感不强,为什么还能给后人带来重要影响?

说到宋仁宗,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宋仁宗是一位在位时间长但存在感低的皇帝。”

对宋仁宗的评价是《宋仁宗:共治时代》一书的楔子。

一部电影《清平乐》带人们看到了风起云涌的宋朝,每个人都被剧中轮流出现的“背诵默写天团”所吸引。当然,这部剧的主角也不容忽视。宋朝的第四位皇帝是宋仁宗。

[img]185290[/img]

然而,如果你想谈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你可能会想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康熙乾隆,但估计很少有人会想到宋仁宗。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宋仁宗的主政时期,出现了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在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六人都登上了宋仁宗朝的舞台;在政治上,范仲淹、富碧、韩琦、吕夷简、欧阳修、包拯。。。他们要么活跃在仁宗朝,要么在这个时候崭露头角。

那么,为什么一个存在感较弱的皇帝在他的统治时期会对后代产生重要影响呢?这是宋仁宗书中讨论的核心观点:共同治理。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宋朝历史学家:吴钩。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宋朝的文化和历史,包括《优雅的宋朝:可见的宋朝文明》、《宋朝:现代黎明时分》等,并获得了中央电视台“中国好书”奖。

这本书是他写的第一部传记。沿着时间的脉络,这本书通过宋仁宗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他与士大夫的共治时代。

宋仁宗朝如何形成共治?

说到宋朝的君主,特别是对宋朝和以前的唐朝进行比较分析,很多人很容易看到相权被分割,从而得出皇帝更加集权的结论。

但事实上,在相权分割的同时,宋代的文官队伍,尤其是能够制约君权的士大夫队伍,实际上已经扩大。

宋朝的中央政府在皇帝的指导下,分工更加细致。有三个财政部门、行政厅、军事枢密院和监督台湾建议。庞大的官员队伍是皇帝的制衡。

[img]185291[/img]

这种制衡在宋仁宗朝形成了鲜明的共治。所谓共治,是指仁宗皇帝和士大夫共同治理世界的格局。

宋仁宗时期,台湾建议制度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机构设置和人员选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台湾建议虽然是相权制衡,但在实际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台湾建议是仁宗共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建议的功能不容忽视,无论是浪费、结婚、立皇后,还是与西夏的军事战争、庆祝新政策和嘉佑治理。

另一方面,共同治理需要强大的士大夫团队的支持。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官员。其中,仁宗嘉佑两年的科举最值得一提。

欧阳修这一年经历了多次贬级,重返朝廷,成为贡举考官。

欧阳修不喜欢当时文坛流行已久的“太学体”文风。这种文风注重华丽的修辞,但内容却很空洞。因此,作为考官,欧阳修给“太学体”的文风打了很低的分数。正是欧阳修的大力倡导,才改变了科举文风。

有人可能会问,皇帝不都在手吗?为什么到了宋仁宗,却能形成皇帝和士大夫共治的局面?

这里不得不说宋朝开国以来所倡导的“祖先之法”和以文治国的传统。

宋太祖立国之初,提出了三条戒律。其中一个是不允许杀士大夫和书上的言事人。太祖和太宗不断完善后,形成了祖先法不可浪费的传统。这就要求君主开阔言路,给士大夫更多的展示空间。

[img]185292[/img]

此外,经过五代战争,宋朝自成立以来就已经确定 “以文官治天下”的策略。无论是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还是社会对文人的重视,都提高了士大夫阶层的社会地位,成为政治上的坚实力量。

共治是好的,但也有缺点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宋仁宗共治模式的赞扬并不吝啬,特别是后来宋人在评价仁宗的政治时,给予了许多积极的评价。例如,宋哲宗在事件中向范祖禹提出了“专法仁宗”的说法,并表示“陛下真诚地顺应天意,顺应民心,专法仁宗则无所事事,在国内宴会安全,成康之隆,不难致。”

然而,作者并没有回避共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仁宗共治的缺点可以概括为两个词:低效和争吵。

就效率而言,没有什么比军事更有效率了。然而,从宝源的第一年开始,李元浩在西夏对宋朝边境感到困难,并试图自力更生。直到康定两年,宋朝关于如何应对西夏的讨论才终止。

康定两年宋西夏交锋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共治的低效。书中写道:“宋真宗开始形成集议制度,仁宗时期形成定制。只要做出决定,朝廷就会召集官员集议。”

虽然这样可以集思广益,但也会耽误机会。在西夏战争中,朝廷主战与主和的士大夫们争论不定,使宋朝失去了很多机会。

此外,由于宋朝非常重视文官队伍,这一方面导致了冗长的官员,另一方面,官员队伍也会出现结派、争吵的问题。自宋朝成立以来,皇帝一直非常害怕权力的落下,所以他特别警惕官员形成帮派。然而,在宋仁宗时期,“朋友党理论”的声音不仅出现在法庭上,范仲淹、欧阳秀等人也受到“朋友党理论”的影响,并多次被降职。

[img]185293[/img]

草草结束的庆历新政,恰恰表明,像仁宗这样缺乏果断杀伐的君主,在面对官员的扯皮时,显然无法立即作出决定。

再说宋仁宗,是贤君还是窝囊废?

明朝万历时期,内阁首辅朱国真曾说:三代以下,被称为贤主,汉文帝、宋仁宗和我明朝孝宗皇帝。

在中国古代,庙名为“仁”的皇帝并不多,宋仁宗就是其中之一。

宋仁宗赵真给人留下了仁义善良的形象。当他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士大夫们认为,虽然他很年轻,但他很年轻,但他的喜怒哀乐是看不见的,他“谦虚和礼貌”。

但作为一代君主,除了仁圣之外,还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勇气。在这方面,宋仁宗并不是一颗星。特别是在嘉佑年间,不止一位大臣写信,希望他“简洁而睿智”。

然而,我们必须为仁宗辩护。不是他不想“断”,而是有很多限制。一方面,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很难果断地战斗。另一方面,宋朝的制度设计使君主难以独断专行。

事实上,每当仁宗“释放自己”,绕过首相做出一些决定时,他就会受到大臣们的抗议。我不知道仁宗在位时是否喊过“我太难了”。

[img]185294[/img]

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历史和评价古人时,很容易引起现代人的注意,甚至从“上帝的角度”责备圣人。众所周知,对历史的评价离不开它的历史环境。

就宋朝而言,这是一个基于五代混乱的朝代。对宋朝君主来说,避免成为“第六代”是非常重要的。@ 在很大程度上,“守成”是宋代皇帝的核心要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提倡“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当预防成为主题时,面对一些“顽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皇帝想改革这些“顽疾”,如果皇帝本人是“中庸”的,他就不能杀死勇气,结果可想而知。

宋仁宗亲身经历了庆历新政的失败,所以在晚年嘉佑之治时,他选择了垂拱而治,而不是年轻时“干一票”的心气。

他似乎在进退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正如这本书所说,“万事不会,只会当官家。”


宋仁宗的存在感不强,为什么还能给后人带来重要影响?宋仁宗的存在感不强,为什么还能给后人带来重要影响?

,,,,,,,

  • 北宋大臣黄潜善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黄潜善
  • 黄潜善(1078年—1130年2月9日),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南宋初年宰相,奸臣,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符三年(1100年)...

  • 北宋宰相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苏辙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

  • 为什么包公包庇通奸犯?大清官断案讲法理也讲道理
  • 包拯(999年5月28日至1062年7月3日)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著称。进士五年(1027年)仁宗天圣。对...

  • 宋太祖暴死谜雾是情杀?还是权利的争夺而死的
  • 在历史中为了皇位,可以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只为了那无上的皇位。在历史上有个朝代定了一个兄终弟继的规矩,这就造成一位伟...

  • 大宋王朝的传奇奸臣贾似道:一代权臣的误国之路
  • 一个朝代的兴起,必然离不开许多才俊之士的共同努力,一个王朝的灭亡,同样由于一群群的蛀虫侵蚀所致,如夫差时期的伯海为秦...

  • 苏洵简介 北宋时期著名的三苏之一苏琏资料介绍
  • 苏迅简介:苏迅(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作家,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