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权变动频繁。这一时期,三国鼎立、曹魏代汉、司马代魏、东西晋继立相继发生。而终魏之佐,只有46年;西晋只有51年;东晋稍长,103年。二是政局动荡不稳。除了政权变动的原因外,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政局的动荡。比如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极大地削弱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使其无法抗拒所谓的“五胡乱华”之潮,最终国灭。以下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然而,从东汉到曹魏,再到西晋政权相对稳定的交接,使得门阀士族势力越来越根深蒂固,社会流动性恶化,统治阶级固化,社会矛盾尖锐。门阀士族占据了文化和官位,然后他们占据了财富。面对这样的种种,士人们大多不以礼法自拘,不以救世自责,而尚玄言清谈,以狂怪现世,于是魏晋有很多名人。
[img]182376[/img]
《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后期至魏晋间名士的言行和轶事。这部由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的文言志小说集,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士人的行为和精神面貌。看似随便记住,读起来却很搞笑,让人拍案叫绝。不乏精语妙语,令人叹为观止,还有警语戒语,发人深省。不幸的是,它原本有八卷,现在只有三卷传世。
王导是这里的著名大臣,也是东晋中兴的重要大臣。《世说新语》保存了大量关于他的记录。全书36个类别中提到26个类别,共85个。在这里,我们可以很好地看到王导的风格和风格。在我看来,“平凡的仁慈”这个词最能总结他的个人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整体形象,如帮助世界、谦逊和退缩、晋升后代、开放的思想、晚年的挫折等。
王导出自琅琊王氏,少年便风度非凡,才略高远,《晋书》称他“少有风鉴,识量清远”,被誉为“将相之器”。先是东海王司马越参军,后与琅琊王友好,成为他的心腹。王导政治嗅觉敏锐。他觉得中原会乱,于是劝司马瑞搬到镇上建康,并计划让江东士族支持司马瑞。西晋灭亡后,他和从兄王敦共同拥立司马瑞为帝。以功拜丞相为仲父,权重一时。
当时东晋草创,人心不稳,王导在稳定江左人心方面发挥了作用。当人们在新亭里哭泣时,只有他喊道:“当共同努力成为皇室,克服中国,为什么要成为楚囚呢?”这就是他所说的,也正是他所做的。他在东晋初创、稳定东晋初期政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打消元帝易储的想法,使用华侨姓和吴姓士族。
[img]182377[/img]
但他个人并不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世说新语》载: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皇床,王公固辞,中宗弥苦。王公说: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如何向他们致敬?。与皇帝一起登上皇家床,这在古代是前所未有的。可见元帝对王导的重视,但王导自己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巧妙地拒绝了一个准确的比喻,谦虚地退缩了。
他也不遗余力地提拔和赞扬那些名声低下、才华横溢的人,而不是嫉妒他们。他从顾和的话中听到了他的机敏,称赞他“这个儿子贵章特达,机警有锋”;他」;
诸葛恢作为临沂令,王导对他说:“明府为黑头公”;荆州失败后,周凯回到建康,没有任命。王导在给别人的信中说:“雅流宏器,为什么能得遗!”面对王说:“主非尧舜,为什么一切都是!”他也可以赞美和欣赏这些批评。这样,人们可以看到它的宽广,感受到它的亲密,感受到它的仁慈。
王导晚年略有失势,年老体弱,精力不足。他经常感慨。余亮擅长权力。王导很担心。有一次,西风吹得尘土飞扬。他举起扇子遮住它,慢慢地说:“元规(余亮之字)尘土飞扬!”在政务处理方面,他晚年不太关心政务,只是签了字,自己叹了口气:“人们说我的话,后人应该思考这个。”可见一个中心境。
王导的素质体现在他的简单上。他天生节俭,所以家里的水果腐烂不分给大家,这在当时权贵竞相奢华的世界里是很有价值的;也体现在他对权力的态度上。王导从兄弟王敦那里野心太大,叛乱不堪,而王导则坚守大臣之道,深知大义,始终以克服神州为务。
[img]182378[/img]
王导之的仁慈体现在他对他人的态度上:他爱护士人和后代,同情普通奴隶。他去了石崇会。他知道如果客人不喝酒,他建议酒奴会死,所以他不能喝酒,所以他也喝得很好;这也体现在他对国家事务的关心上。他审时度势,支持司马瑞保护中原正统,使江左成为人民的心。
王恭曾经说过:“名人不需要奇才,但他们经常无事可做。他们可以通过喝酒和阅读《离骚》来成为真正的名人。”这句话一直被视为标准,在我看来,那些坚持正直、善良、帮助世界的人,如王丞相,也是真正的名人。
王导出自琅琊王氏,他是如何成为东晋中兴重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