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陈友谅就像朱元璋的一面镜子:他们出身相似,在元末成为领袖;然而,他们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完全相反,导致了相反的结局。
朱元璋对这位老对手发表了评论。在他看来,陈友谅有荆楚的财富和江汉的危险,他的勇敢将军聚集在他的指挥下。如果他“专注于自己,专注于自己”,失败的一方很可能成为自己;陈友谅在哪里失败了?在朱元璋看来,这源于傲慢、法律放松、浮躁和不耐烦。他依靠强大的实力,不善于运用策略。
朱元璋毕竟是皇帝,有些话他不能说得太直白:与陈友谅反其道而行之,其实是自己成功的秘诀。
[img]181754[/img]
与朱元璋类似,陈友谅的出身也非常悲惨。他的家人姓谢,因为他的祖先负责陈,然后改变了他的姓氏;作为渔民的孩子,他对自己的低劣情况极为不满,从而形成了这样一个性格:他几乎对改变命运和脱颖而出有着狂热的追求,以至于他不择手段地采取行动,把传统的道德和规则视为草芥;他特别擅长钻营,精通战略。
客观地说,在乱世中,上述性格可以成为一件大事。历史上大多数能突破阶级的著名政治家都不是很善良。不幸的是,陈友谅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img]181755[/img]
@ 他太恶毒,刻薄寡恩,很赤裸裸,一点包装都不讲究。
以取代徐寿辉的过程为例。起初,正是因为对徐寿辉的投靠,陈友谅才脱颖而出,逐渐成长为一个英雄;然而,当他的翅膀变硬时,他出其不意地杀死了老老板的将军,然后囚禁了他;不久,他干脆杀了他,然后完全取代了他,甚至迫不及待地想成为皇帝。
你知道,徐寿辉是当时各种志愿者的“领导大哥”。即使陈友谅真的想取代他,他也会计划和制造一些错觉,扔一个锅;他很好,直接打碎了大哥的头。这种简单粗暴、忘恩负义的方式必然会引起各方的不满。
[img]181756[/img]
@ 多疑、残忍,把自己的下属、普通人当作纯粹的工具,毫无恩义可言。
陈友谅真的很聪明。杀死徐寿辉后,他知道自己引起了公愤,于是不断发动战争,既能达到扩大势力领土的目的,又能迫使士兵们在这种高强度的压力下团结在自己身边。这样,他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实力逐渐发展,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力量。
然而,极其自私的性格让陈友谅不信任他的下属。历史上称他为“性雄猜,以权力控制”。正是朱元璋抓住了他可疑的特点,才制定了一个反间计,成功地杀死了他的凶猛将军赵普胜。
@ 作为社会底层的义军领袖,陈友谅一点也不同情民情。为了获得军事支持,他不顾普通人的感受,甚至经常在战争中屠杀无辜人民。
相反,同样出身底层的朱元璋,能够准确把握人民的心理。他明确约束队伍,禁止烧杀抢掠,与陈友谅完全相反。他以这种仁义的方式赢得了人民的心,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img]181757[/img]
第三,过于盯着眼前的利益,缺乏远见。
多疑的人往往行事稳定,这不是坏事,但如果用在乱世的军事博弈中,往往意味着过于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计划。
以鄱阳湖决战过程为例。正如朱元璋事后所说,如果陈友谅趁机去安丰,他就会“大事去”;然而,陈友谅并没有冒险攻打朱元璋的大本营,而是选择了最安全的方案:攻打看似弱小的洪都。结果,他的数十万军队被消耗在洪都城下,给了朱元璋足够的时间回师救援。
然而,即便如此,陈友谅依靠自己更强大的实力,也可以围攻朱元璋,他渴望帮助和疲惫。胜利的平衡仍在他手中。然而,他仍然没有冒险,而是选择去鄱阳湖面对朱元璋,让对方冷静地组织决战;
更具戏剧性的是,在鄱阳湖决战中,一心求稳的陈友谅竟然用铁锁连接了整个军队的巨舰。结果,他被敌人烧毁了。60万军队灰飞烟灭,死于死亡。(也许也为《三国演义》提供了资料来源)
[img]181758[/img]
陈友谅成为皇帝后,曾经是江南各大英雄中的第一位,但他过于渴望快速的成功和即时的好处。他把每个人都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棋子。这样的领导人必然缺乏动力;同时,正是因为他太务实,他才过于关注眼前的小利润。他的模式和视野受到极大限制,目光短浅,缺乏远见。输给朱元璋是合理的。
陈友谅的实力比朱元璋更强 陈友谅是怎么输给朱元璋的?